美文网首页微光成炬,照亮你心(消零记录)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四)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四)

作者: 幸运的心 | 来源:发表于2022-10-20 10:05 被阅读0次

    第四章  道德心: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1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儒家文化中传统的道德理想。儒家思想将“修身”放在人生事业的第一位,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可见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人品修养有多么重要。尤其是对于立志创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而言,无论是奋斗的过程还是成功之后,良好的道德修养都是不可或缺的。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将之与天理相统一。他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

    在追逐成功的人生道路上,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是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地位有两层含义,一是外在的权位高低,一是在众人心目中的位置。有远见之人看重“赢得身前身后名”,鼠目寸光之人只见眼前的风光而听不到背后的骂名。

    王阳明忠君爱国,体恤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流芳百世;而与王阳明同时代的刘瑾,狡诈得权,肆意贪污,因而遗臭万年,其身后评价差之千里。

    由此可见,立志成功之人,无论最后处于何种地位,都不能忘得行这个“本”。只有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并以此为准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在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人生价值,才能以良好的口碑传世,成为人生道路上真正的大赢家。

    ️2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高尚的品德与出众的才能,是获得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儒家圣贤们十分看重人的品德,认为品德比才能更重要。

    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品德不好,那么圣人连看也不会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以德育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当德与才不可兼得时,当舍才而取德,正如孟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王阳明认为,世上的君子,只要专心于修养自身品德,那么自然能够公正地辨别是非好恶,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他人,将国事等同家事一样关心,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从而求得天下的大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两种品质不好的人。一种是品质不好、能力也不强的人,这种人因其能力有限,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不会太大;另一种则是品质败坏但才思敏捷、能力出众的人,这种人更容易寻捷径上位,一旦得势,将会对反对他的人或社会集团造成巨大的危害,甚至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毁灭程度,最终断送一个家庭、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没有灵魂的头脑,没有德行的知识,没有仁善的聪明,只能起负面的破坏作用。

    反之,品德高尚的人即便能力有所不及,也会虚心好学,不断提高自己,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来获得成功。当然,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才能,一味强调道德修养。不懂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何谈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以德为先,就好像王阳明告诉弟子的话:良知在人心,随你如何,也不能泯灭。德行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前提,而才能是我们创造人生的手段。做到德才兼备,才能使我们的人生绚烂多姿!

    ️3 君子如玉亦如铁

    王阳明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以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为官期间屡立战功,声望不断升高,然而他的仕途却日趋坎坷,但他始终没有气馁,不断探索人生的真谛,努力不懈的完善和传播他的思想,最终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王阳明既能以德修心,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以开阔的胸襟包容万物;又能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铁骨铮铮,不畏权贵的迫害,毅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愧为如玉亦如铁的君子。

    “谦谦如玉,铮铮若铁”,是孔孟儒家思想中对君子人格的最高评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以玉喻君子,取其圆滑、不尖锐之义。佛家的“圆融”境界,要求戒嗔、戒痴、戒贪,无欲无求,而后能不动声色、不滞于心。谦谦君子的圆润亦同此理。虽然成佛修仙遥不可及,但磨去棱角,收敛光华,养成谦谦如玉的君子人格却是可为之事。具有容人之量是谦谦君子的前提,开阔的胸怀,宽广的胸襟,是谦谦君子的基本品质。

    “铮铮若铁”,突出君子人格中铁骨铮铮的特质,就像一树寒梅,挺立在风雪中,傲然绽放。拥有此等品质的人,敢于仗义执言,绝不妥协;不油滑,不世故,不屈不挠;有志气,有勇气,有胆有识。他们立世一尘不染,对人一片冰心,一箪食,一瓢饮,却敢于承担一切苦难。

    “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倘若一如既往,只养谦谦如玉之性情,抑或只练铮铮铁骨之傲气,恐怕都难成大事。要想在现实生活中成就一番事业,应当像王阳明那样,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人世间游刃有余,成其大事,为后世所传颂。

    ️4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文天祥面对死亡,潇洒题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在押赴刑场之前,壮烈的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如此情怀,壮烈豪迈,气冲霄汉,令人敬佩不已。

    堪称大丈夫之人,必有顶天立地、刚正不阿之品质。王阳明有言: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刚正不阿之人,即便是邪恶鬼神也不能使其心智迷乱,如此才能直面残酷的现实,即使身心受创,仍能愤然而起,成就一番事业。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道:“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大丈夫之所以能“论是非、论顺逆、论万世”,是因为在其心中万事以“仁义”为先,以道德为本。

    正所谓,“玉可碎,而不可改其坚;兰可移,而不可减其馨!”只有具备“玉碎而志不改”的坚毅品质,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经受住风霜雨雪的磨练而成就人生大业。

    ️5 养一身浩然正气

    🤔何为浩然正气?

    一谓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

    二谓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

    三谓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

    浩然正气便是由这昂扬正气、大无畏的勇气以及光明磊落之气所构成。

    有些人表面上很魁伟,但与之相处久了就觉得他猥琐不堪;有些人毫不起眼,默默无闻,却能让人在他的平淡中领略到山高海深的浩然正气。正是因为后者具有正直如山的品质,才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一身正气。

    养浩然正气并非易事。《孟子》中有言:“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在孟子看来,浩然正气是正义的念头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关于“集义”,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应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正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是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正气长存,则邪气却步、阴霾不侵;正气长存,则清风浩荡,乾坤朗朗。要保持浩然正气,就必须“一日三省吾身”,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以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为己任,使正气日盛,邪气渐消,引领整个社会不断走向正义和文明,此乃君子之道也!

    ️6 好德如好色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德如好色是王阳明最爱举的例子,孔子说从来没有见过好德如好色之人,王阳明则期望人们能像喜欢漂亮的姑娘那样追求美德,将美德作为人类一种本性的东西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

    很多人一听到“色”就会联想到一些不好的方面。其实,“色”是万物生灵所共有的,“好色”更是人的本性,不必视之为万恶之源。

    人在年幼时爱慕父母,成年之后爱慕少女,有了妻子则爱慕妻子,走上仕途为官则忠于君主。

    即便是现代社会,“好色”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上正常而健康的倾向。人不近色,则人性失;人性失,则不能为人。孔子言“好德如好色”,也就是肯定了“好色”是人们应该有的行为倾向。

    如果说,“好色”是一种在人内心天然生成的本能反应,那么,“好德”就是一种经过教化之后能够自然流露的理性反应。

    好德之人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发自内心,自然能够在其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并且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相反,那些只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人,一旦受到金钱权力的诱惑,则会把持不住,做出丧德败行之事。

    真正的智者将道德修养作为人生最可靠的支柱。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将美好的品德根植于心,并将之付诸实践,像追求美的人和美好的事物一样去追求它,就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好德如好色”,也就离成功的人生目标不远了。

    ️7 以德服人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然而,如何才能得民心呢?有人以利诱之,结果民心尽失;有人以德服之,则名留青史。

    王阳明将圣人治天下之道归结为“致其良知”,即注重以德治天下。他认为尧、舜以及夏禹、商汤、周武王说的话天下人没有不相信的,因为他们是致其良知之后才说的;他们的行为没有令百姓不高兴的,因为他们是致其良知后才做的。把这样的治国之道推广到蛮夷之地,那么凡是有血气的人 没有不孝敬父母的,因为他们都有良知。

    “得天下”不仅要为人处世忠于良心,做利人利已而不是损人利己之事,更要为人忠诚。但凡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之人,才能把持住心中的天平,不向贪图利益、腐败堕落倾斜。

    以德治天下,关键还在于以德服人,而非以暴制暴。给他人说话的权利,才能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了解自身的弊病,并及时改正。倘若将所有反对的声音都拒之脑后,又如何做到致其良知,德治天下?

    王阳明虽然是一介文人,但是他深谙做官为政之道。王阳明不论职位的高低,心中始终是装着老百姓,只想为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因为在他看来,为官好与坏、怎样对待百姓便是最好的炼金石。

    只有坚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做到“德天下”,才能真正的凝聚人心,才能真正做到“得天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fu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