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香阁每天写1000字心理
成长何尝不是需要“断舍离”

成长何尝不是需要“断舍离”

作者: 星空慢读 | 来源:发表于2017-06-14 17:41 被阅读219次

成长就是一场场告别,与自己、与他人,与过去、与现在。日本的山下英子提出家居生活整理需要“断舍离”,对于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断:断绝不必要的社交,接受自我的孤独。

成长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在这条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你的身边走过,可最终你会发现没有多少人真心待你,也没有什么人会永远留在你身边,孤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成长注定是走向孤独,那是否意味着就不需要社交了呢?当然不是,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人有社交的需求。

但人这一辈子很短,精力也十分有限,不可能什么人都要去交往,什么人都要用心照顾到,在成长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学会取舍,懂得真心。

五年前,小健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特别喜欢结交朋友,他经常去参加各种活动、听各种大咖会、请客应酬,碰上一个人,随便聊上几句就能扫码加微信,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在朋友圈点赞评论,一年下来他的朋友圈增长了近千人,点赞数更是上10万+。

工作第一年,他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扩大社交上面,在办公室他最喜欢聊的事情是:最近他又认识了哪些行业的人,扫了哪些牛人的微信,跟哪些新认识的人吃了饭。

工作第二年,我们仍然可以持续看到他在社交方面的用力和热情,可是在第三年的时候,他突然变得越来越沉默,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大家都非常纳闷这小孩是怎么回事,但他一直没有说。直到第五年他获得公司优秀员工,并被选聘到集团办公室工作的时候,他才说出了原因。

原来第三年的时候,他遭遇了两件事情。

一件是:有一次他在外与客户吃饭没带钱,于是他就在自认为关系比较亲密的一个群里面发信息求援,这个群有60多人,都是他平常有过见面来往,其中一部分人他还曾主动请过吃饭。

这个平时发一个红包立马就会被抢光的群,在他发出这个信息的时候却鸦雀无声。刚开始他还觉得是大家可能没注意到群信息,于是他试着联系就近几个熟悉的朋友,可结果那些人要不没有回复,要不就给了他一个搪塞的理由予以拒绝。

另一件是:有一次他要做一个品牌活动,需要找几个不同领域的人来当嘉宾,他想自己加了那么多的大咖,找几个人过来友情站台一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当他去联系时才发现,他所谓的朋友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人家压根没想搭理他,甚至有些人之前根本就没有通过他的微信申请,当初给他扫码只是出于一种应付。

获奖那天他说:“以前我一直觉得认识的人越多越好,但后来才发现真心待你的人最好;以前我一直觉得认识的人越牛越好,但后来才明白自己牛才是真的好

德国赛韦德在《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里面告诉我们:“在这个纷繁的现代都市之中,许多人都迫切希望找到生活重心所在,并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是,要想获得成功,享受幸福完满的生活,我们就必须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我们不需要去讨好所有人,选择欣赏你、关心你的人留在身边就好。学会断绝无效无用的社交,把时间放在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上面,找到生活的重心,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让生命更丰盈。

舍:舍弃舒适和执念,学会与世界和解

如果说长大是时间的流逝,是行动了的结果;那么成长则是心理的磨砺,是行动的过程。

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适者生存、优生劣汰。”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成长的路是无捷径的。你需要穿越洪荒丛林,渡过险滩暗礁,需要面对各种挫折、坎坷,需要克服精神的惰性,参与更大的竞争,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成长中搏斗,意味着要舍弃懒惰的舒适,要坚强、自信的面对困难;在搏斗中成长,意味着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要认清生活的不易,要微笑着、勇敢着地去迎接每一次的挑战。

电影《乘风破浪》里的赛车手徐太浪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对他进行的是打骂式教育,他说他当赛车手,父亲偏要让他当医生,他说他喜欢开车,父亲就让他开救护车。徐太浪对父亲充满了怨恨,也十分渴望向父亲证明自己。

一次意外,阿浪穿越回了父母结婚前的时代。在1998年的亭林镇,阿浪跟着老爸徐正太加入了他成立的正太帮,认识了一群兄弟好友,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奇幻故事。

过去的事,阿浪虽无法改变也不会去改变它发生,但当他目睹了父亲前半生的很多事情之后,他渐渐体会到了,父母其实是有太多的、不为人知的不易。我们没有和他们一起经历过,我们只有不懂,只有不理解他们。

也许过去的一年,你曾被风浪拍得颓废失意,但新的一年,愿你乘风破浪。

影片以温情的笔调结束,阿浪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父亲,并为自己的父母主持了婚礼,他最终与父亲和解,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

成长就是教会我们放下一点贪嗔痴,放下一点执着、舒适、愚昧,学会满足、理解、宽容,学会对自己好一点,我们会发现:生活原来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和美。

离:走出生离死别的痛苦,丰盈生命的体验。

成长,注定是伴随着痛的,生离死别是其中的至痛。而成长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突如其来的无力感。

著名作家龙应台的父亲在2004年的时候逝世,五十多岁的她,第一次经历至亲的死亡。父亲的死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让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目送》是对生的感怀,对死的体悟。她以温婉的情怀,写父亲的死、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对孩子的挂牵和担念,还有自己的失落和放手、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龙应台感叹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经历生老病死,你就能明白:人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脆弱,又是多么的坚强。

经历生老病死,你就能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最后的终点,而是在于你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过完这一生!

成长中的“断舍离”,成全的是心灵的修行,是关照自我,珍惜当下,是让你能够更加快乐、自由、慈悲地过完这一生。

相关文章

  • 成长何尝不是需要“断舍离”

    成长就是一场场告别,与自己、与他人,与过去、与现在。日本的山下英子提出家居生活整理需要“断舍离”,对于成长,又何尝...

  • 学会断舍离的女性,活得更漂亮

    01 《断舍离》告诉我们: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需要适时舍...

  • 《断舍离》读书笔记

    《断舍离》 阅读心得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断舍离的目的不是“舍弃物品”...

  • 菲菲读书笔记30:《断舍离:心灵减负篇》

    《断舍离:心灵减负篇》【日】山下英子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舍离并不是简单的...

  • [171-凡凡】神奇的心灵整理术

    大家是不是都听过“断舍离”?断舍离就是扔扔扔吗。你也许会想,扔东西还需要人教吗,而且扔了我还得买啊,断舍离被...

  • 生活四面楚歌,你应八风不动

    感情需要断舍离,人际交往需要断舍离,生活更需要断舍离。 丢掉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人、事情、物,你才会过得更好;放弃那些...

  • 断舍离|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断舍离来源于日本山下英子的书《断舍离》。那什么是断舍离呢?英子并没有具体定义断舍离的概念,需要我们从书中...

  • 第七周作业  超越一组 王方

    《断舍离》读后感 通过阅读《断舍离》1-2章,感悟到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万物皆有能量,及时断绝不需要...

  • 『断舍离』阅读笔记7-3

    断舍离是以自我为主体,而不是以物品为主体。 断舍离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认知与行为要一致。 断舍离的宗旨,是更多的...

  • 杂物“断舍离”?精神也一样!

    何为“断舍离”?字面上理解,即为“断行、舍行、离行”。那么除却我们所熟悉的,关于杂物的断舍离,其实精神也需要断舍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长何尝不是需要“断舍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he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