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强调了道的无名,提倡修道者超越名相,但世界上流行各种各样的名相、概念、哲学和理论,它们笼罩着当下的世界,修道者该怎么办,怎么面对?接下来,老子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始制有名”,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万物还是一团混沌,刚刚出现的人类为了区分万物,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概念。这就是“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在大家的心中,名相已经成了一种本有的、整个世界都认可的存在,修道者也被卷入了这样一个概念纷繁、天地不合、二元对立的世界。
“夫亦将知止”,你要知道在什么地方应该停下。停下,刹车,不去做,就是“止”。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下,就叫“知止”。修道需要无名,但世界上充满了名,所以修道者要“知止”。注意,学会拒绝、懂得分寸,明白过犹不及,也叫“知止”。换句话说,“知止”就是守戒。
佛教有戒律,道教、基督教也有戒律,比如基督教的摩西十诫。没有成,就没有道。因为如果你不学会拒绝,概念就会把你要挟而去,你根本当不了自己生命的侯王,当不了自己心灵的主人。所以,修道者要知止,要明白什么时候该停下,让自己的生命静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火候如何把握。明白这些,做到这些,就是知止。
佛教也经常强调知止,释迦牟尼说过,世界上只要有六个守戒比丘,佛教的正法就不会灭亡。他没有说只要有六个入定比丘正法就不会亡,也没有说只要有六个得慧比丘正法就不会亡。为什么?因为,只要有比丘能够守戒,佛教的行为规范就没有消失。也就是说,遵循佛教行为规范的人,代表了佛教的正法。所以,知止太重要了。
如果不遵循佛教的行为规范,却得到了佛教的最高智慧,他就不是佛,而是魔。魔王波旬就是这样,他的智慧跟释迦牟尼相若。所以,释迦牟尼到了什么境界,魔王波旬都知道;释迦牟尼得道了,魔王波旬也知道;就连释迦牟尼证得的那个东西,魔王波旬也知道,也知道释迦牟尼什么时候涅槃。他跟释迦牟尼的区别在于,释迦牟尼遵循佛教的行为规范,利益世界,他却刚好相反,他不但不遵循行为规范,还要破坏行为规范,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安定,让世界陷入贪婪欲望的火牢之中。所以,他最怕的就是释迦牟尼的得道和传道。释迦牟尼快要得道的时候,他派了很多魔子魔孙去干扰释迦牟尼,结果失败了。释迦牟尼得道之后,他又在释迦牟尼耳边嘀嘀咕咕,叫释迦牟尼赶紧涅槃。当时,释迦牟尼差点就想涅槃了,但转念一想,这么好的智慧,如果不分享给别人,不是在犯罪吗?刚好大地女神也祈请他住世,于是他就没有马上涅粲,而是留在人间传播真理,四十九年后才进入涅槃。释迦牟尼快要涅擊的时候,波旬又开开心心地来了,释迦牟尼告诉他,虽然我就要涅槃了,但正法之光会永远存在。波旬说,不一定吧?要是我让魔子魔孙披着袈裟混进佛教,打着佛教的旗号干坏事,正法之光还会永存吗?释迦牟尼一听,潸然泪下,因为他知道波旬说的是事实。所以,你一定要明白,魔王是释迦牟尼的知音。
为什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因为,每当你修到一定的时候,稍微一进步,魔就会来干扰你,不让你继续进步下去。所以,你的生命中只要出现阻碍和干扰,就必须明白“魔来了”。不过,我们所说的魔,不一定就是外魔,更多的是一些能够扰乱你的心、让你丧失道心的诱惑。所有让人丧失道心的东西,对修道者来说都是魔。所以,老子说修道必须“知止”——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就容易丧夫道心。反之,学会守成,修道就会少了很多危险。所以,任何宗教,包括道教的内丹外丹等各种流派,都强调戒律,他们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只要你不做不能做的,就没有危险。
《道德经》中虽然看似没有戒,其实还是有戒的,老子只是没有明说而已。全真教也有三堂大戒之类的规矩,在不同阶段,修道者必须守不同的戒。表面上看,道教的这些戒都是从张天师开始的,实际上,老子和庄子才是真正的源头。戒太重要了,既然讲修道,就一定要讲戒,修道而不守戒,就会遇到各种危险。很多不守戒、不知止的修道者,后来都入魔了,他们之中既有得了精神病的,也有遭了报应、招致不吉祥的。所以,很多东西看似巧合,其实跟不知止有关。我们一定要知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