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忙中偷闲做什么?
“毫无疑问刷刷朋友圈啊!”
恩,这是我的心声,我知道一定也是你的心声。
这个习惯不知不觉维持了很多年,中毒深的时候早晨睁开眼睛第一件事也是刷刷朋友圈。
它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个陪伴我多年的老朋友,默默的记录着我走过的时光,我沿途的心情。
可是不知道它从什么时候开始离我越来越远了,对于这种关系的转变我很失落。
让我失落的不仅仅是走进我生命中的情感在一点点的流失,而是对那些逝去的青春岁月的不舍。
1
小A是我朋友圈发动态最有规律的一个姑娘,无论她参加什么活动或者出去游玩。准被她的各种小视频霸屏,根据发送的时间段你能轻而易举的掌握她所在的地点以及她所有的行踪。
有次我忍不住问她:“发这么多的小视频,你还有精力去欣赏那些景色吗?”她惊奇的反问道:“怎么没有精力,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我发那些视频是为了给自己留个纪念也顺便让你们欣赏一番,两全其美。”
“那你不停的刷屏不怕别人会厌烦吗?”
她振振有词的说:“不会啊,既然称作是朋友圈就都是我的朋友,朋友就是需要相互分享的。如果觉得我烦把我屏了,失去这样的朋友我也不会觉得遗憾。”
分享是一把双刃剑,分享得当可以增进朋友关系但过度分享不仅是对朋友更是对自我的消耗。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有意的信息,也仅仅是我们觉得。
一时语塞我干笑了一下,告诉她说什么时候不出去玩了一定要告诉我。
2
在我的朋友圈里还存活着这样一部分心灵毒鸡汤,她的鸡汤完全是随心情而变化,不变的是每句鸡汤下面都会配带一些应景的自拍照。
今天开心了来一段励志的,每次看后我都会觉得浑身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充满斗志。
当我沉浸在这份鸡汤的美味中时,她又来了一句很负面的伪励志鸡汤,瞬间又让我觉得原来这个世界竟然那么黑暗。
我的心情跟着她的朋友圈起伏跌宕,但无论是哪种画风都不是我现实中认识的那个她。
后来我们闲聊的时候聊起这些鸡汤。她轻描淡写的来了一句,我就是想发张照片,又想营造一种文艺范恰好觉得这句话挺不错就发上了。
听到这些话我默默的在脑袋上画了三条黑线,是我天真了。
3
最初接触朋友圈的时候,是被朋友圈奇奇怪怪的生活琐事所吸引。
一时间它成为了我们获取新领域的重要途径,包括不在身边的那些朋友也能够了解到她们最近的大致动向,以至于在下次见面的时候依旧可以理直气壮的对彼此说我对你还算了解。
添加一个新好友或者在群里看到一个发言很有趣的人大都会不自觉的点开对方的朋友圈,更深一步的去了解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
可是在进入社会后随着角色的转换人脉的增加,朋友圈里多了一些让我们忌惮和想要极力维护自我形象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内心的焦虑与自我满足感越发得不到满足,于是开始伪装起各种形象的自己。
有的走起了文艺范,有的打起了官方路线,还有每天忙的不可开交的工作狂。也有很多人选择了沉默,渐渐的不在说出自己真正的声音。
更有甚者每到一处最先问到的不是当地的特色是什么,而是这里有没有wifi。出去旅行看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没有wifi,好像只有有了wifi,把我们看到的,吃到的,玩到的上传到朋友圈才算是向朋友传递了我们的信息。
传递完之后做什么?当然是等待朋友的点赞和评论啊。
越来越得多的人把关注点放在对方的关注与这件事的噱头上,而“朋友圈”的真实性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它--变的不再纯粹。
4
曾有人这么定义现在的朋友圈:
1.秀吃、喝、玩、买的场所
2.各种心灵鸡汤的集散地,我敢肯定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认真看过一篇文章,只是机械的转发
3.月入百万的微商们
4.公司领导吹牛逼,员工表决心的地方。
我问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做让她难过的是什么?她说一个喜欢许久的人突然加她微信,她满心欢喜对方想着是不是也喜欢她,然后焦虑到不知道该如何打出那句开场白的时候对方过来向她推销商品。
那一刻她忍着痛一个字一个字的删掉,她在心里组织了无数遍的开场白。
类似的事情我也经历过,最难过的不是你把我定义为你的客户,而是你越过我们的青春商业化了我们的关系。
5
朋友圈本不是应该一个充满功利,充满伪装甚至是渐渐让你厌恶另一个人的世界。
可是现在它通通都是,它的转变带走的不仅是那份真实与纯真,更多的是我们最初的那份热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