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天 因果关系
【书摘】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
【分析】
从基础的分析提问、双盲测试、自证预言等方面逐一应用。
【案例】
现在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总喜欢抱着手机玩,就是不愿意学习,手机貌似成了孩子不好好学习的罪魁祸首。
但真的是这样吗?没有手机孩子就能好好学习了吗?如果是这样,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比如抱怨孩子的父母这一代,应该都是天天向上的好学生呀!可事实并非如此,由此可知手机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父母是否有陪伴孩子,陪伴质量如何?是否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真的深入了解孩子吗?父母是否与孩子有持续稳定的情感链接?……如果从这些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手机”或许只是替罪羔羊。
除此之外,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是家里有各种书籍,回家的时候乐于拿起一本书就读,让孩子看到的是乐于阅读的我们,遇到疑问时家人之间讨论加搜索加分析直至找出答案,还是回家就抱着手机如珍宝,孩子跟你说话都不心思听,除了用语言教育孩子,没有能让孩子看得到的正向影响?
同样是一个孩子,如果在两种完全相反的环境中成长,你说结局会一样吗?答案是不可能一样,因为他接受的语言、行为、习惯,关注的事物,接受的熏陶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还有的家长经常会说:我家这孩子就是爱拖拉、就是很笨、就是不如人家孩子、就是学不好学不会、就是这样了没救了……这些负面的语言无数遍的让孩子的大脑接收这些信息,就像催眠师一样“兢兢业业”的重复,孩子又怎么可能变成其他的样子呢!
所以你看,真正孩子不愿意学习的原因,不在手机,手机只不过是上述那么多问题投射出来的像,一个最容易被甩锅的替罪羊而已。
【行动】
真正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父母有没有做出好榜样,有没有提供相适应的环境,有没有更多的身教和情感的链接,有没有从人性的角度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可塑的……
我们都深知因果关系无处不在,也习惯于分析因果关系,但是比找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找对因果关系,以免因错误分析导致南辕北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