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为什么王阳明说,“舜是世间最不孝的儿子,瞽叟是世上最慈爱的父亲”呢?要知道,孟子云,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特别是舜,他是中国古代相传的二十四孝图之首,他是大孝之人、至孝之人,怎么会是最不孝的儿子呢?
而他的父亲瞽叟,把父母的偏心做到了极致。为了小儿子象,竟然要把大儿子舜杀掉。他怎么会是世上最慈爱的父亲呢?
王阳明是这样解释的,正是因为在舜的心中,认为自己还远远不够孝顺,所以他才更能加倍孝敬,以致最后成为道,成为帝,成为圣。据《孟子.万章》记载,“舜往于田,号泣旻天”。那时候的舜已经是天下共主,他已经五十岁了。有一次去田里干活,仰头望天号啕大哭。万章是孟子的徒弟,就问孟子,“他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孟子回答,“因为怨慕”。舜虽然富有天下,可得不到父爱,对他来说永远开心不了。年龄一大把了想到这事还痛哭失声。诚孝之心、深爱之心,可见一斑。
而他的父亲瞽叟,正是因为在他的心中,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慈爱的父亲,所以才会不慈,所以才会觉得有权杀戳自己的长子。
所以我们尽孝,先发明本心,什么本心呢?舜的本心,认为自己永远是最不孝的儿子,所以更能加倍努力。
那怎么应对偏心狠毒的父亲瞽叟呢?《礼记.内则》里的话,“孝子之养老,乐其心不违其志。”意思是说,孝顺父母不能违背他们的心意,让他们感到由衷的喜悦。这话应对一般情况还适宜,应对特殊情况则不足。总不能舜为了满足父亲瞽叟的心思,就去自杀了吧!
战国时名将匡章的父母失和,父亲将母亲杀害,并埋在了马厩里。匡章对他父亲不满,齐国人都认为匡章不孝,惟独孟子不这样认为。最后在齐威王的帮助下,匡章打了个胜仗,以此厚葬了自己的母亲。
陆游倒是满足了他母亲的心思,休了表妹唐婉,结果留下了千古心酸的《钗头凤》。“错、错、错”,“莫、莫、莫”。
所以《孝经》当中有“谏诤”一章,专门来论述这个问题。曾参问,“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答,“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而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但也不能就此扩大化,时时面呈,常常谏诤,以致于翻脸无情。中国古人还是有智慧有水平的,以忠恕之道来立孝心,诚如舜帝,诚如闵子骞,善哉,善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