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叫爱伦的女孩,出生于德国一个中上阶层家庭。她从小活泼可爱,生气勃勃,她的世界充满了对父母的敬爱,对未来的憧憬,人们都坚信,这个女孩的前途必定似锦。
然而命运的齿轮不知不觉开始转动。在20岁出头的时候,她恋爱了,可惜,这份恋情却不被父亲赞同。她听从了父亲的劝告,不争不抗的中断了与这个男友的来往。
在那之后,爱伦的身材逐渐发胖,起初她并未在意,但朋友们的嘲笑却让她开始了痛苦的节食生活。她开始厌恶自己的身体,恐惧肥胖,即便这可能只是正常的身体变化。她不再信任自己的感觉,仿佛只有瘦下来,才能找回曾经的自我。
24岁时,爱伦再一次陷入了爱情,这是一场真正的、用情很深的恋爱,甚至准备订婚。可惜这段感情依旧被父母反对。一切再次回到了原点,她再次听从父母的话。从此她的人生开始头也不回的往下走。
她放弃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再信任自己的判断。她的内心如同战场,两股力量在激烈地交锋。一方告诫她不要变胖,不要成为一个高大健壮的女人;另一方却说,这就是她的本性,她应该接受自己的身体。一方告诉她应该听从父母的话,嫁给他们认可的对象;另一方却说,她应该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遗憾的是,最终胜出的不是她的本性。她否认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经验,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她彻底失去了自我并最终放弃了生命,而这一切的开端,仅仅是因为她对父母的敬爱及想要维持父母对自己的爱。
"
发生在爱伦身上的事,其实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着。只是在她的情况里,问题的严重程度被放大了。
心理学家罗杰斯对此有过一番评论:在她生命中一些极其重要的关头,她被弄得不相信自己的感受,觉得自己的经验不真实,不可靠,而她应该体验到的东西才是对的。对她来说,不幸的是她对父母,尤其是父亲的爱太过强烈,以致她放弃了信任自己的感受的能力,以父母或父亲的感觉来代替自己的感觉。她放弃了做她自己。
做自己,听起来是个既让人有些激动振奋又带着些被鸡汤文滥用的无奈的词。所以,自我究竟是什么?到底该如何做自己?
身体比大脑更可靠
当我们还是个婴儿时,我们不断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接受各种感知觉刺激,比如婴儿抓着个东西把它塞进嘴里,便完成了对这个物体的感知,从而形成经验。
他依据不断形成的经验感知世界,秉持着简单的“趋利避害”原则,产生满足感的就接近,感受到痛苦的就远离。比如当他饿得慌时尝到了乳汁,就会产生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经验;如果尝到了辣椒,则产生巨大的痛苦。
他们不必如成年人一般用既有的教条、人生经验、外在规范或原则之类的东西来评价他的经验,只需要依据天然的身体反应和感受,并不断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对自己认知到的世界进行检验和校正。
这些所有的过去经验造就了他的主观世界,这些与自己有关的知觉也逐渐形成稳定的内部结构,也就是“自我”。
老巫婆与美少妇
做个小测验,请花几秒钟观察下面的图,你看到了什么?
你是否看到了一位女士?她的年龄大约多大?长相如何?衣着如何?身份又如何?
![](https://img.haomeiwen.com/i3551549/0e63889dce039643.png)
或许你认为这位女士是个可爱的摩登女郎,鼻子小巧,时尚俏丽。
或许在你眼中这位女士已经六七十岁,而且面带愁容,过马路时还需要你扶她一把。
同样一幅图,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同样经历一件事,不同的人产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有一次我跟朋友聊天,无意中聊到另一个人,意外的是我们俩对他的评价却截然不同。他说那个人是个心善的人,因为他不断帮助另一个产生了许多婚姻困境的人解决问题,然而我却认为他是个不明是非的人,因为他在帮着这个人隐瞒婚内出轨的事。为什么明明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我们却产生完全不同的观点印象呢?
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客观世界,每个人的主观世界却各有不同呢?
世界始终是那个世界,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作家张德芬曾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个世界是我们觉知到的世界。我们总是会根据自己的内心经验来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
两个晚间在西部乡间公路上驱车疾驰的人,突然发现前面路中间有个东西,一个人认为是一块大石头,立刻惊慌起来;另一个人从小在西部乡间长大,立刻就知道那是一团风滚草,所以就像没事人一样。
我们认为这世界是温暖善良的,就会关注到温暖的那些事,我们会认为人们天性中一定有良善的一面,也会对这个世界报以温柔;我们认为这世界是冷漠自私的,也总会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所伤所愤,更愿意选择明哲保身。
这是因为在自我建立过程中,受到环境、父母、家人朋友、社会文化等诸多价值标准的评判和要求。
东方人偏向含蓄内敛,西方人更加独立自我。
从小家境优渥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的孩子,与留守农村从小被迫乖巧听话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孟母三迁,正是她知道生活环境和同龄朋友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们过去的所有经验,形成了现在的自己,和自己的价值标准。
在上述我和朋友的故事中,之所以我们会产生不同印象,是因为在我看来人品大于关系,一个人的人品是更值得看重的;但我朋友因为跟他关系好又是同性,自然站在了他那边,也就“忽略”了所谓“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我们每时每刻都带着自己的价值标准与人相处。
在这些所有的过去经历中,一定有与我们价值标准相同的经验,也会有不同的。
相同的部分会很容易获得我们的注意,并进入意识;而那些相冲突的经验则会遇到防御性的抵制或歪曲。
比如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很难客观的看待他的所有方面,总是把注意力放在他令人讨厌的地方,继续印证我们的观点。比如一个总感觉自己老公在外出轨的妻子,可能把任何“蛛丝马迹”都认同为对方出轨的证据,忽略了其他可能。
回归婴儿觉知世界的方式
印度裔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思想是记忆的产物,也是落入时间的一种活动。
我们总是依据过去决定现在,所以我们也总是被过去的记忆、经验、思想所限制。
可是过去经验一定是对的吗?我们一定要活在过去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当中吗?
或许回归婴儿觉知世界的方式,不被经验束缚,不带评价的觉知当下会是个不错的方式。
去感知飞鸟、光影、广阔无边的大海、树木、风、地上的尘土、孩子的笑脸……
去聆听街上的噪音、鸟儿的啼声、一波波的海浪、丈夫或妻子的说话声、朋友的嗓音以及小婴儿的哭声……
去感知和聆听自己的身体,情绪,念头,自己的每一个思绪和想法,每一种状态和样子,以及生活中的那些平凡而又琐碎的小事。
不评价,不说对错,不轻易给自己贴“懒惰”“没用”等负面标签,接纳每一个自己。
身体会告诉你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