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谈||读一点残雪03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4-07-27 11:56 被阅读0次
    文学谈||读一点残雪03

    形势的发展,大大超出了邓晓芒的预计。1985年,残雪发表了用同样怪诞手法写成的《污水上的肥皂泡》,第二年就先后在《中国》杂志上发表了《苍老的浮云》和《黄泥街》。一时间,人们纷纷在谈论残雪的作品,把她归入“先锋派”的代表性作家。这种说法只有一点是对的,就是残雪的确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颇深,尤其是卡夫卡的作品,她还真是读进去了,为此她专门写过一本论卡夫卡的书《灵魂的城堡》。

    残雪痴迷于外语,形成自己的文学理念。后来邓晓芒终于明白了残雪当年为什么那么痴迷地自学外语了。那时邓晓芒对妹妹痴迷于自学外语很不以为然。当时残雪刚从厂里退出来,还没有决定学裁缝时,她带着孩子,每天晚上听美国之声的“英语900句”,居然不久就能去中学代英语课了。

    邓晓芒认为,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在外语上,不如多读点正经书。但事实证明,残雪的工夫并没有白费。这么多年来,她看了大量的外语原版书,并且具备了直接与外国朋友交流的语言能力。几十年来,直到今天,她一直保持着每天两个小时外语学习的习惯,已经能够在网上与国外的评论家用英语讨论文学和美学问题。

    但是她的文学风格绝不是照搬西方现代派或先锋文学,她是用自己在中国大地上体会到的生活去吃透西方现代文学的神髓,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念和文学道路。她的小说中没有任何赶时髦或模仿的倾向,初看起来你可以说似曾相识,但读进去了,又说不出有哪一点是别人的,实际上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艺术的精神气质的相似性,它把读者带进了人类精神的一个更加深邃的层次。

    邓晓芒说,残雪的艺术精神,已达到了哲学境界。经过二十多年持续高产的、甚至有时是“井喷”式的创作生涯,残雪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自觉。在作家中,她除了风格独特之外,一个极为罕见的特点就是她对于自己的文学行动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对自己的作品和她所欣赏的作品做出远胜于一般文学评论家的评论。

    传统的观点认为,一个作家评论自己的作品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可信的,因为作家在创作时是非理性的,即使在没有创作时,作家的理性也是不够的,过于理性的人当不了作家。

    这种观点对于绝大部分靠非理性创作的作家来说是合适的,几乎是一条定律。然而对于残雪来说,这条定律就失效了。她是一个既有非理性的创造冲动,但同时又有极为强劲的理性控制力的作家,只不过她的理性在创作中不是介入其中直接支配其写作,而是居高临下地遥控和激发,有时还需要与非理性的生命冲动交手搏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谈||读一点残雪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nv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