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散文读书
教师如何写好读后记? --读《给教师的阅

教师如何写好读后记? --读《给教师的阅

作者: 梅篆儒_b904 | 来源:发表于2023-09-12 07:58 被阅读0次

    优秀的教师是读出来的,优秀的教师是写出来的,这几乎成为了教育共识。放眼望去,那一批优秀的特级教师,没有一个是不读书的,而且是持续地、大量地读书,也没有一个是不写作的,而且是一本书一本书的写。

    那么,从平庸到优秀,老师该读些什么书?我以为这并不是很难的事,难的是你想不想去读,能不能坚持读,用不用心来读,只要你想去读,用心读,坚持读,那么,久而久之,你一定会形成自己的阅读地图和阅读体系,还会升华出自己的阅读思想,从而书写自我的阅读精神史。我比较认同闫学老师在《给教师的阅读建议》里反复陈说的一个观点: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形成自己合理的阅读结构——专业阅读、教育阅读和人文阅读。一个有规划但尚未形成自己阅读层级的老师,都可以参照这个阅读建议来展开或完善自己的阅读计划和阅读范围,以形成较为合理科学的教师阅读结构。

    读书并不难,但会读书却并不容易。过去的三年,我读了上百本书,但是收获寥寥,以至于我怀疑读书的价值,陷入读书无用的绝境里挣扎了很久。无意中读到了闫学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我重新确立起“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的信心,因为我发现我的问题不在读书,而在不会读书。闫学老师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写了两本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了人文、教育书,写了读书随笔专著《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研读了关于文本解读的系列理论著作,又写了30万字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专著。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书,甚至把《给教师的建议》读了8遍,却连一篇感悟文章都没留下。榜样在前,对自己是激励,更有启迪,于是,我重新开启崭新的“读书”生活,用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方法。

    我的读书理念就是“读必有获”,这必须成为康德式的“绝对律令”,否则,很容易在思维惰性中把读书当成娱乐消遣,读书就成了“我打江南走过”,结果就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的读书方法概括为“有读必记”。这个记,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抄笔记,一个是读后记。这,也是我从《给教师的阅读建议》里得到的启发。

    怎么“抄笔记”?我认为闫学老师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榜样:“我的读书笔记大概分为三类:文摘类、概括类、随笔类。其中,文摘类和概括类又划分为三个小类:教育理论类、学科专业类、人文视野类。在内容分类的基础上,我还按照年份分别保存,以便比较清晰地看到自己这些年的阅读轨迹。这样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后期的查找和检索……读书笔记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学术储备。”除了佩服,还能说什么,“抄笔记”到这个份上,真的是太“专业”太“精致”了。我一直也“抄笔记”,读书有感觉时,拿起笔随手一抄,压根没进行过如此现代化的读书改良和专业性的札记构建,闫学老师的做法给我之后“抄笔记”提供了绝佳示范。

    怎么写“读后记”?还是取法闫学老师:“这些年,我写了大量的读书随笔,粗略估计,共有六七十万字。这些读书随笔内容多样,有阅读教育类书籍时写的,也有阅读人文类书籍时写的,还有一些是阅读学科教学专业类书籍时写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我读书的秘诀,也是我认为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当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那些在阅读时引发的思考会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透彻,甚至会引发一些阅读时不曾有过的思考,阅读就因此获得了另外的奖赏和收获。这也是我这些年乐此不疲写作读书随笔的原因。而这些兢兢业业写就的文字,也成为我后来出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等好几本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偶尔也会写读后感,但从来没有这么持续不断、连篇累牍地自觉写,但闫学老师的写,显然成了一种近乎“宿命”的必然。写作成了生活习惯和方式,这正是一般老师所缺少的“写作精神”,可以说,写作最重要的不是天赋和才华,而是自觉和坚持。

    当你佩服一个人的时候,读她的书成了最大的满足。读了《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我重拾读书的信心,明确了读书方向,坚定了写作决心,更想看看闫学老师的大量的读后记是如何写出来的,于是我接着读了她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完之后,我受益其法,更坚定自信。缘何?因为她的一篇篇读后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也有了写的参照;我自信的是,闫老师的随笔并没有超越一般教师的经验认知,升华到我无法达到的理论高度,我自信也能写,甚至经过努力会写的更好。闫学老师的这三本书,指导性实用性很强,也许算不得经典,但却比经典更适切其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师如何写好读后记? --读《给教师的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se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