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时候的自己到底是谁带大的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只能从父母的口述中得知是爷爷奶奶帮的忙。能够记起的事情唯独在小学以后,总觉得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可以做个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所以从来不觉得父母应该经常花时间来陪伴我。现在作为人父的我,看过《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之后才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
当自己给与成长加上刻意练习之后,才觉得时间完全不够用。简书的日更计划就是我每日刻意练习的活动之一,由于日常积累不够,往往会碰到没有灵感的时候,1000字的写作便要花费1~2个小时。为了提高自己输出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输入途径的阅读至少要花费0.5个小时。以11点睡觉为例,到家吃完晚饭通常是8点了,也就是我拥有3个时的可支配时间,但是儿子睡觉的时间是9:30~10:00之间,每天挤出时间能陪伴他的也就0.5~1小时。除非我把睡眠时间从7个小时减少到6个小时,不然真抽不出更多的时间陪伴他。虽然今天是日更第20天了,但内心获得的充实感与对儿子的亏欠感互相交织。
周末的时候又给自己设定了拍摄5条美食类短视频的任务,连续两周的拍摄周末让自己疲惫不堪,虽然视频质量相对之前有了质的飞跃,但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Premiere和After Effects都还没有开始学习。周末的两天里,能陪伴儿子的时间虽比上班时候多了不少,但陪伴的质量则不高。为了能够顺利将5条视频的素材拍摄出来,我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我妻子的帮助。儿子睡觉的时候能抓紧时间拍完一条已是万幸,午饭和晚饭也得张罗,两天下来感觉自己一直在烧菜,儿子醒着的时候只能把他放在“小笼子”(是一个幼儿围栏,类似格斗用的铁笼)里。有时候他会很安静的做个爱翻书的美男子,有时候则会哭的泣不成声希望我们陪他。
自己的成长与孩子的成长产生冲突时,我迷茫了。有一种分身乏术的无奈,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亏欠感。一边是对于一个12个月大的孩子来说非常危险的做菜,另一边是作为一个父亲应该给予孩子的陪伴,两者之间如何寻找平衡,这是目前困扰我的一大难题。
世间上真的很难做到所谓的“忠孝两全”(用在此处可能是“长教两全”更合适)吗?我想未必。
合理的安排时间会使得这个难题获得解答:
1.日常阅读的时间并非一定要安排在睡前,早晨上班路上这1个小时就能很好的利用起来,即增加了阅读时间又不能增加至少0.5小时的孩子陪伴时间;
2.一天中并非要等到写作才进行思考,把碎片化的时间更多用于写作思考,下班路上用手机写作,即便不能全部写完,也可以大大缩短晚上写作的时间;
3.学会独立拍摄美食类视频,让妻子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拍摄完成的素材不急于剪辑出来,可以分散到工作日再进行后期和上传;
4.通过技艺的磨练,让自己写作和美食类视频拍摄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5.陪伴孩子也需要提高效率,不能仅仅是因为陪伴而陪伴,更多的是帮助孩子成长,效率提高变相把陪伴的时间拉长了。
我很庆幸今天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无困意,反而是通过写作把混乱的思绪整理清楚了。一生中会碰到很多类似难以两全的问题,静下心找到问题的根源就能逐个攻破。我不愿意做一个事业有成,却在成功后只会对家人表达愧疚想要弥补的人。我更愿意成为一个能和家人共同成长,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影响,让他内心健康的一家之主。
最后要记住的是,自己的成长是需要不断磨练,不能急功近利。但是,孩子从小到大的心灵成长只有一次,不能因为自私而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