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同时诸多问题逐渐显现,高端产业低端化严重,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大量普及机器人作业。为什么中小企业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主要研究课题。
近几年来,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成为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当下,由于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制造业从业人员大幅减少等原因,我国的人口红利不断下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已经从10年前的18200元飙涨至56399元。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低端产业用工荒明显,这也直接促使众多企业纷纷引进现代化的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便于操作、品控稳定的优点也使得“机器换人”行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即便如此,很多中小企业依旧难以实现机器人大规模应该用。
在国内,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成本仍然是很大的阻碍。“虽然工人工资偏高,但至少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用相当于企业好几年运营资金的钱去做设备升级,万一企业等不到收回成本的时候就垮了怎么办?”有企业家对此发出类似的担忧。
据了解,由于机器人产业的关键零部件没有实现国产化,这也直接导致机器人设备成本高昂且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例如,国内企业购买减速机的价格约是国外企业价格的5倍,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价格也明显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因此,对于资金并不充裕且较难得到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说,目前还难有实力实现大刀阔斧整改升级设备。外部大环境的制约可谓影响机器人渗透率的主要因素。
据工信部初步统计,我国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小,创新能力薄弱。
诸多业内专家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都把关注点放在了机器人相关技术的提升上。
“我国现阶段正在火热推广机器人,但是企业在建设数字化车间、推广智能制造、推广机器人上还有障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说。
谭建荣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地方政府采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催生当地机器人产业。这一方面说明国内机器人行业确实很热,大家非常看好其行业前景;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很快就出现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们仅仅解决了产品‘怎么生产’的问题,至于‘生产什么’的问题仍没有解决。企业家最关心的其实是什么产品能卖得出去,所以要创新设计先行。”谭建荣说。
“首先,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集成技术,不属于任何一个独立的学科,集成要求非常高。第二,它是跨界技术,它需要对应用的环境和应用要求有精准分析和把握。第三,它需要超前的想象能力。”朱世强说。
朱世强表示,浙江大学于2016年率先进行了新工科的尝试,并于2017年成立了机器人研究院,对优秀成果进行孵化,实现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我们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很长时间以来是分裂的。我们希望把研究和产品开发变成零距离,这样既有利于缩短机器人产品的开发,也有利于我们人才培养,让它变得更加综合,变得更容易落地。”朱世强说。
总之,如何保持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需要整合行业的创新资源,推进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建设,整体提升机器人的创新能力;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重点支持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质量和可靠性的提升,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同时贯彻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的规划指南,加强机器人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
更多资讯请关注工业机器人频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