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学毕业后没多久我就到了异地,开始了独立自主的“闯荡”生活,我的大部分同学都去了事业单位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一个单位终老,当然,经过这么多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现在都已经有了一官半职。
有个晚上,一位同学主动找我聊天:看你每天上班都这么多工作,我很好奇你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我看你一直都在学习,还参加很多的活动。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大部分人现在都是机械地做着本职工作,已经没有什么梦想了,说真的,我一点都不喜欢我的工作,看你对工作生活有那么多的激情,真是很羡慕你的状态。
我和这位同学平时联系不多,偶尔微信上问候一下,后来才知道,他很关注我所在机构的公众号(那里有我工作的信息),也关注我的朋友圈(虽然我只是偶尔才发发),所以,他对我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
这位同学在大学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现在兴致来时,偶尔也会作首小诗在我们的同学群里应应景。我们那次聊了蛮久,看他一直在抱怨自己的工作,我说:你也可以继续你的梦想啊,比如写作,你孩子大了,工作也稳定,需要操心的事不多,比我的条件更好。我的同学礼貌地回复我:“谢谢”,最后告诉我,老婆在看《欢乐颂》,这回没让他陪,所以才有时间和我聊了这么久。
02
今年暑假,我去了贵州游玩,把游记推送给他,过了一天,这位同学发来微信:“以前对贵州知之甚少,你的游记给我呈现了一幅贵州的山水画。你真棒!希望以后能常看到你的文章!”
我想都没想就回复他:“你也可以的。我给你看,只是想告诉你,你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发挥你的长项。”
“谢谢你的好意,我很难静得下心来去写东西的,这个暑假热热热”。
我想再说些什么,可是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也就没有回复他。
03
我自己在平时喜欢订计划,订目标,但计划常常会被琐事打乱,或者有时候我也实在是不想跟着计划去做事情,这一天的计划自然泡汤,心里也会有点不舒服,觉得自己又浪费了时间。
这个暑假我照例又是给自己订计划,其中包括在假期里读三本书,按这样的安排,我在两个月的假期里,平均每20天就要完成一本。现在已是8月中旬,我打开的第一本书《非暴力沟通》还没读完,这一回我一点都不着急,每天有时间就读几页,没时间就把书放一放,我发现这样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反而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碰到事情就想起书里的建议,尝试着运用书里的方法,边学习边运用,不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书里的方法理解得更透彻。我开始觉得,节奏慢一点也无妨,不按计划行事也没啥不妥。
04
有位朋友则把那句“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做了更彻底的诠释。
这位朋友是一名公务员,平时工作繁忙,对心理学感兴趣,希望退休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前几年边工作边读研,为了英语过关,规定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学英语,于是,就根据人在睡眠时的深睡眠与浅睡眠周期安排入睡时间,从而让自己在尽可能短的睡眠时间里,获得尽可能长的学习时间同时还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当前微课流行,在很多微课群里我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我们每次聚会,来的路上都能看到这位朋友戴着耳机听微课,直到走到我们面前,才把耳机摘下。她在家里也是如此,煮饭做菜洗碗,刷牙洗脸洗衣服,哪怕是吃饭,也开着小喇叭听课。追电视剧?呵呵,“我家电视好久都没交费了”。
05
仔细想想,其实是我的问题,我喜欢那些活出自己特质的人罢了,我喜欢那些特别绽放,内心有着强大的力量从容笃定的人,我把自己的喜好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
事实上,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活法,就像我的大学同学,愿意每天上班下班,回到家做做家务陪陪老婆看看电视,又是一天,或者像我的朋友,把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到极致,而我自己呢,比较随兴,有计划,但也不会一层不变地跟着计划走。不管是哪一种,自我感觉好就是好,我又何必非得说服我的同学下了班也和我一样,坐在电脑前敲字,敲出一篇又一篇的文字稿,这才觉得不负时光呢。不需要每个人都是积极上进、惜金如命的。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张德芬老师的那句话说得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