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书后感
移情力修炼手册

移情力修炼手册

作者: 赖美云的小面包 | 来源:发表于2017-12-10 14:25 被阅读99次

            本周读书的主题是“通过读小说锻炼移情力”,精读书目是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周克希译版

            本文内容:一、“移情力”词源及为什么通过读小说能锻炼“移情力”;二、《包法利夫人》书评;三、另外2部锻炼“移情力”的优质小说推荐

    一、“移情力”词源及为什么通过读小说能锻炼“移情力”

            “移情”最初是美学的一个概念,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舍尔创造出德语“einfuhlund”,意为“把感情渗里面去”,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这套移情理论是审美学早期研究成果(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出现关于移情的理论:孔子学说的“忠恕”,朱熹的“恕,推己以及人也”。不同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侧重于“由我及人”,西方美学则侧重于“由我及物”)。然而这套“移情说”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随着移情理论的不断发展日趋完善,心理学家们把它引入了心理学领域,1909年英国心理学家铁钦纳把德语“einfuhlund”转译为英语“empathy”,意思是“把客体人性化的一个进程,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到其他物体内部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早期,几位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发现,人类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之中分布一种叫镜像神经的系统。有了镜像神经系统,我们不仅会模仿别人,还会感知别人的情感。这种能力被心理学家称为“心智理论”(A theory of Mind)。

            这就是“移情力”一词的来源。

            我们虽然先天就有认知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能力,但它又像运动能力、音乐细胞一样,虽有天赋一说,也需要靠后天的锻炼。移情力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从孩子在学校里处理和同学们的关系,到年轻的时候寻找约会伴侣,直到工作之后跟老板打交道、跟客户打交道,都用得上移情力。

            那么怎么锻炼自己的移情能力呢?北大汇丰商学院的何帆老师有一个蛮有意思的建议:阅读,而且是读小说。阅读不必多说,但为何是读小说呢?就算我们想了解一位伟人的成长历程,那为何不去读人物传记,而是虚构的小说呢?何帆老师认为,看似真实的,其实并不真实,看似虚拟的,其实更可能是真实的。

            德国心理学家雨果·蒙斯特博格(Hugo Munsterberg)在他的畅销书《站在证人席上:关于心理学及其罪行的论文》中讲到,关于记忆,人们会有三个特点

            第一,人们能记住一件事情的大致情节,但记不住关于这件事情的细节

            第二,如果人们非得去回忆起过去的细节,他们就只能编一个出来。哪怕他们非常真诚、非常努力地要去回忆起准确的细节,其实都会在不经意间通过捏造事实来填补缺失的细节

            第三,人们总是会相信自己捏造出来的记忆

            所以,我们在读人物传记,尤其是个人自传的时候要留个心眼。很多个人传记有意或者无意地充满了编造出来的谎言。

            但是,小说家却告诉我们,我写的这个故事都是假的。他们怎么可能有那么高超的想象力呢?其实,他们经常会“借用”其他人的真实的人生故事。正是由于他们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是假的,所以,他们才会肆无忌惮地给你讲那些最不可思议,也是最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传记可能更虚假,看起来虚假的小说反倒更为真实。

            如果你觉得经典大部头小说晦涩难懂、网络小说容易上瘾,想系统地、有方法地读小说,我这有选读小说五步法赠送予你:

    选读小说五步法

    二、《包法利夫人》书评

            我们本周先从精读书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开始,学习锻炼移情力。

    2014年电影《包法利夫人》台湾版海报

          《包法利夫人》是十九世纪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被誉为“现代小说的鼻祖”)发表于1857年的长篇小说,在欧洲小说历史上,首次以高度冷静、客观的视点刻画了一位法国少妇的情爱经历与悲剧性命运,也藉此展开了一幅十九世纪中前叶法国外省小镇布尔乔亚阶层(法国中产阶级的代名词,代表着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理智、谨慎、崇尚资本主义)的生活画面。

            布尔乔亚庸人招致福楼拜的厌恶反感,却同时又是他创作的重要素材,原因之一就是,不管他是否乐意,他自己就是这个市民阶层的一员,他熟悉他们的言谈、做派乃至身上的气味,当他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的时候,可谓百感交集,有强烈的自嘲,也有某种隐秘的、近乎血缘上的依恋。

            就素材而言,《包法利夫人》是一则有关婚外情爱悲剧的惨情故事,它来源于当时的真实社会事件,一个卑微琐细的花边新闻,却跟当时社会的热点话题密切相关,1816年法国废除了大革命时代颁布的离婚法,再次恢复要到68年以后,婚外恋情也成为此一时期社会生态的一个暗流涌动的重要侧面。福楼拜听从朋友的劝说,决定将这件社会新闻写入他的小说,历时四年七个月方才完成。发表伊始,就遭巴黎轻罪法庭以“冒犯道德”“亵渎宗教”的罪名起诉,最终被判无罪,但这桩诉讼表明了《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对法国布尔乔亚阶层的阅读趣味和道德观的严重颠覆与挑战

            书中的包法利夫人爱玛是世界文学长河中最有争议性的女性形象之一。嫁给一位平庸懦弱的医师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通过阅读,小镇主妇爱玛将巴黎的流行讯息了如指掌,这些讯息如同光晕,照亮了爱玛的梦,提示她小镇跟巴黎同处一个世界,也同时加剧了爱玛内心的焦虑。而她浪漫主义的生活幻想则是悲剧的直接诱因。相比受制于情欲,爱玛似乎更受制于她的幻想。浪漫主义也意味着对现实的拒斥或逃避,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的福楼拜,也不妨被认作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家,只是,他将自己的浪漫主义冲动升华为写作这一艺术行动。

            而在我们重点关注的在写作手法上,福楼拜力图在《包法利夫人》建立起和以往传统小说不同的效果,目的是使他自己即作者从文本中消失,他想像一位科学家那样用精确、客观的方式描绘笔下的人物环境,以创造一种现实。福楼拜拥有精湛的叙事艺术,他认定作家的使命是“找到那唯一适合的语词”“我们一定可以到处感受到他的存在,但从来看不见”,他对上帝般的全知叙述的舍弃,他建立的自由间接引语文体以及其他叙事技巧,引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革命。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悬置道德审判的智慧”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被背叛的遗嘱》中写到,“悬置道德审判并非小说的不道德,而是它的道德”。这种悬置道德的做法与那种“从一开始就审判、没完没了的审判、对所有人全都审判、不分青红皂白的先审判了再说的”难以根除的人类劣习是背道而驰的。

            如果我们从道德来判断《包法利夫人》,我们可以有很多角度:我们可以挖两个薄情男人罗多尔夫和莱昂的料;当别人都同情包法利先生的时候,你也可以去批评他,讲他的懦弱和纵容,是让爱玛走上绝路的原因之一;还可以以包法利先生为案例,剖析原生家庭对他性格的影响;有的人会谴责放贷给爱玛的奸商,但你也可以说,害死爱玛的不是奸商,高利贷是有利于穷人的,如果大家用道德去审判奸商,就违背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要多读严肃小说的原因。我们在没有省察人性之前,就会着急作出道德判断。当我们作完道德判断,又会出现一个新的热点话题,我们又忙着站队,再作道德判断。看起来,我们非常地忙,接受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急于讲它们自己的道理,唯恐自己的声音不够大,但我们接受的不过是网上的噪音,我们掉进了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关于“道德价值判断与实事求是的对比,我写了另外一篇文章,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感“读书和实干”,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戳一戳)

            我们说小说是要悬置道德判断,并不是说不去谴责丑恶的东西。但是,在赞美和谴责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就拿爱玛来说吧。爱玛确实很浅薄,爱慕虚荣,也有点自私,但她是个坏人吗?不是的。她没有害过别人,倒是别人在害她。她追求自己的理想,向往自由的生活,这又有什么错吗?没有的。跟她周围的人相比,爱玛是更热爱生活的,她认为自己是有理想的,但她错就错在不知道什么叫理想。我们也都向往自由的生活,我们真的想清楚了什么是自由的生活吗?或许,爱玛总是不甘心平庸,不认命,才导致了她人生的悲剧,那么,如果爱玛跟别的家庭主妇一样认命了,她会过得更快乐吗?她的人生就更有意义了吗?也不是的,她会和别的女人一样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到临死的时候,爱玛才知道,自己渴望的是圣洁,遇到的却是低俗。她不过是像瞎子一样过了一生。

            《包法利夫人》刚刚问世的时候,曾经被指控为“伤风败俗”,福楼拜被告上了法庭。指控他的一个理由是:“书里居然没有一个正派人物出来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这恰恰是小说的伟大之处。在给朋友的信里,福楼拜曾经写到:“这鄙俗的现实,加以艺术再现,你看了反感,难道我不同样憎恶?”福楼拜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憎恶,但他对笔下的人物却带着悲悯。就像陈世骧先生在评价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时说的那样:“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总的来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将外省已婚女子的婚外情爱纳入文学描绘的主题当中,从而在当时严重颠覆了法国布尔乔亚阶层的阅读趣味,也严重挑战了这个阶层的道德观;同时,作者福楼拜首度以高超的文学手法将这一庸常卑微的题材给予了升华,为之后的现实主义写作提供了范本。(有趣的是,2016年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英文译名为“I am not madame bovary”,可以看出导演想表达出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含义)

    《我不是潘金莲》英文版海报

    三、另外2部锻炼“ 移情力 ”的优质小说推荐

    1、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在人物网中精准理解他人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英文书封

            书的英文原名《Middlemarch》是有寓意的。当时正处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尚未发生,正处在从传统到现代时候的“中场”。《米德尔马契》的时代背景就是这样的“中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这是一部网状小说。小说人物多达150多人。作者把他们安排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再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掌握到如何将人物放在网络中,去更精准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处事,从而提高我们的移情力。

            和《包法利夫人》(副标题为:外省风俗)一样,《米德尔马契》(副标题为:当地生活研究)写的也是远离伦敦、巴黎这样的中心城市,在一个相对偏僻而封闭的地方发生的小故事。引发我们做这样一个思考:如果把我们放在一个平庸的时代,如果把我们放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就注定没有意义了呢?

            从这本书里,我们能读到乔治·艾略特冷峻的一面。在乔治·艾略特看来,你就是你的生活环境的产物。如果你沉醉于一些抽象极端的想法,排斥自己身边混乱不堪的日常生活环境,就会犯错误,相反,如果你立足于家乡和现实的情况,遵守家乡与家庭的具体生活习惯,才能更顺利地成长。

            同时也能读到乔治·艾略特激情的一面。她对小人物充满了同情和敬意。火炬有火炬的光芒,蜡烛也有蜡烛的微光

            《米德尔马契》的最后结尾,尽管女主角多萝西亚的一生并不像理想中的那么美好,但是,这不过是年轻而正直的精神在不完美的社会条件下挣扎的结果。没有一个人的内心强大到外部世界不可能影响到他。乔治·艾略特讲到,“世界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至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力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的人们”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张网里。这个网不仅在空间上把我们和其他人联系起来,也在时间上把我们和过去、未来的人联系起来。我们普通人很可能并不在网络的中间,我们只是在网络的边缘。你只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网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的联系,你也要尽可能地去同情和理解在同一个网里的芸芸众生。

    2、菲利普·迪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用思想试验看清人心

    菲利普·迪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书里讲到,仿生人会不会做梦,做梦的时候会不会梦见电子羊,这是因为,在未来世界里,专门生产仿生人的公司开始给仿生人植入人类的记忆,让他们以为自己是真正的人。那么,问题就来了,由于有了虚假的记忆,仿生人就会做梦,可是在梦中,他们会像真正的人类那样,渴望得到动物宠物吗?要知道,在未来的世界,地球上的动物都已经差不多灭绝了。人们为了养宠物,只能养一些非常逼真的电子宠物,比如说电子羊。到底是要电子羊,还是一只真正的羊,涉及微妙的人类情感,既有人对动物的亲近,又有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和虚荣。这些情感,仿生人也会有吗?

    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电影《银翼杀手》和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情节是一样的,但想表达的内容略有不同。小说可能比电影更为复杂。

            在很多小说,尤其是科幻小说里,作者常常会创造出一些思想实验,帮助我们换一个角度,更深刻地思考人性问题。因为思想实验把我们日常熟知的事物变成了看起来很荒诞的事物,创造出了陌生感和疏离感,然后才让我们跳出日常生活,去反思我们平常习以为常的事物。所以,小说不是要写得跟生活一样才算好,小说在灵魂深处是要跟生活一样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恰恰是要不同于日常生活。这才能刺激我们去作批判性的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移情力修炼手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xv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