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是我国的第四大淡水湖,它因黄河夺淮入海而形成,而使它真正成为第四大淡水湖的还是人为原因,那是明万历时期潘季驯在治理淮河、黄河和大运河时实施“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策略而造就的。
那时,为了束水,使水位升高,把清水引入到北部改道后的黄河,冲涮黄河水挟带下来的泥沙,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了加高和延长,从而使湖面有了大面积的扩张,使这一带原有的湖泊池塘连成一体,因而洪泽湖又被称为“人工湖”、"悬湖"。
这个人工湖的形成,在人为对淮河水进行留蓄和综合利用的同时,也对原先洪泽湖地区的人民造成了一定的灾难,最为典型的要数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使古老的泗州城和周边的古城镇被湖水淹没了。
现在人们流传熟知的是在盱眙一带的古泗州城被洪泽湖水淹没的事,然而沉睡在洪泽湖底的不仅仅只有这一座泗州城,被洪泽湖水淹没在水下的还有八座古城镇。它们分别为春秋时期徐国所在的徐县的故城,汉代立县的富陵县城和睢陵县城,以及古临淮镇、洪泽镇、安河镇、渎头镇、十八里河镇等。
作为一个洪泽人,更应该知道被淹没的我们古洪泽镇的历史,古洪泽镇是当时一处十分繁华的交通要镇。
回顾洪泽历史,“洪泽”地名一般人认为最早出现在隋朝。据传,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乘龙船去江都,路过破釜涧时,遇到大雨,洪水猛涨,漫了破釜涧,炀帝遂将此地叫做洪泽浦,洪泽地名由此出现。
到了唐代,随着破釜涧的改名,破釜涧边的涧口小镇也随之改名为“洪泽镇”了。当时,淮河经洪泽镇的西边流过,旁边有车马大道,由汴梁(开封)入淮河大多数要取道洪泽镇,这在一些诗歌中已有所出现。
皇甫冉《洪泽馆壁见故礼部尚书题诗》诗曰:“底事洪泽壁,空留黄绢词。年年淮水上,行客不胜悲”。当时洪泽镇上设立有车马驿馆,由此可知,最迟至唐初,洪泽镇已经相当繁荣。
到了宋代,据《宋史·乔维岳传》和《宋史·河渠志》记载,从宋雍熙年初至元丰六年(984—1080年),从淮阴故城至洪泽镇开凿了洪泽新河,从洪泽镇至现在的老子山镇龟山蛇浦开凿了龟山运河。洪泽镇俨然是当时水路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官宦和文人墨客路经这里,大多数都会留下来游玩一通。
苏轼《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诗曰:“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妻孥莫忧色,更典箧中衣。”从苏轼诗中可见当时洪泽镇规模之巨,水路交流之便捷。
张耒《题洪泽亭》诗曰:“三年淮海飘萍客,今日亭边再舣舟。人似垂杨随日老,事如流水几时休。闲于万事常难得,仕以为生最拙谋。此世定知犹几至,遑遑奔走欲何求。”
南宋时,宋绍兴年间,驻防楚州的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想在洪泽镇埋下伏兵,拦截前往朝廷和谈的金国使者张通古。而张通古是由水路沿着淮河行船的,洪泽镇正是他的必经之路。由此也可见洪泽镇是当时南北水陆交通之要冲。
南宋诗人杨万里《至洪泽》诗曰:“今宵合过山阳驿,泊船问来是洪泽。都梁到此只一程,却费一宵兼两日。政缘夜来到渎水,打头风起浪不休。舟人相贺已入港,不怕淮河更风浪。老夫摇手且低声,惊心犹恐淮神听。急呼津吏催开闸,津吏叉手不敢答。早潮已落水入淮,晚潮未来闸不开。细问晚潮何时来,更待玉虫缀金钗。”
由这些文人墨客诗文中可以看出,那时候洪泽镇上不仅有洪泽亭,还有洪泽桥、洪泽驿,洪泽运河口还有洪泽闸及洪泽港口,当时海潮会早晚两次波及到洪泽镇,南来北往的船只在这里等候潮水过闸。我们这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个《荒唐三一路十八个谎》的口头故事,那里有一段荒唐三赶江猪的段子,大概缘于海潮来临时,海中大型生物随海水而来的情景。
到了明代,洪泽驿在清河县东南六十里,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官厅三间,相房左右六间,库房三间,门房一间,廊舍一所。
明代宿儒胡俨(1360-1443年)《晚泊洪泽》诗曰:“雨后淮山数点青,便从云气望蓬瀛。湖平两岸风初定,人倚孤舟天正明。客里寻常苏远梦,天涯次茅数归程。夜凉酒醒闻红雁,一寸乡心白发生。"此诗写他晚泊洪泽驿所见情景。
即使到了清代,洪泽镇还留有洪泽村,东西街道当时有一千多户居民。因水患,到了康熙年初,洪泽村还剩下一百多户居民。直到清康熙年(1662年)初,洪泽镇才处于洪泽湖水的包围之中,据清朝河督靳辅《治河方略》中记述:“寥寥居民数十,沉浮于洪涛之中而已”。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洪泽湖水大涨,洪泽村中居民相继离开,洪泽村也就没有了,只存有一个河滩了。
关于洪泽镇留下的洪泽村,《清河县志》中清光绪丙子年(1876年)文中也有所记载:“洪泽镇有洪泽村,康熙中总河张鹏翮令人刺舟而往”。还言:“东西街道旧有千余户,康熙初尚余百余家。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水涨,居民散去,村废,存河滩一线,高尺五寸,长七十丈,阔八丈十丈不等。”
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由于大水,洪泽镇连同泗州城一起彻底沉入洪泽湖中。现在的西顺河镇西偏北的洪泽湖中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小红滩”高起的浅滩处,就是一千多年前的古洪泽镇驿站的遗址。有人说,洪泽镇当时方圆三十里,街道有十里长,这从苏轼诗中也可佐证。
沉没在洪泽湖底的泗州城和洪泽镇等这些古城镇,随着朝代的兴废,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对有些记忆总是不会忘记的,它们还会时不时闪现在人们面前,勾联起人们对它们往昔容颜的遐想。
为了再现洪泽镇那一段辉煌历史,现在洪泽人在县城西南角的洪泽湖大堤东侧,新建了一座水釜城。
新建的水釜城占地755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城池恢弘,气势壮观,融仿宋建筑与园林风格为一体,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有机糅合。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桥流水情趣盎然,古建筑与原生态相得益彰,绘就了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城中商贾云集,市声盈耳,风味小吃、休闲度假、精品购物应有尽有。带有地方气息的文化氛围十分浓郁,名家手笔云集,中国印博物馆、地震体验馆、掼蛋乐园等特色鲜明,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年洪泽镇的繁华景象。
新建的水釜城亦已成为来洪泽旅游的人必去的景区,尤其是逢年过节,那里人头攒动,沿途路段车位难求,真是繁华热闹异常。
被湖水吞没的洪泽镇(新建的水釜城南门)
被湖水吞没的洪泽镇(新建的水釜城湖中岛)
被湖水吞没的洪泽镇(新建的水釜城北门的壁墙)
被湖水吞没的洪泽镇(俯瞰新建的水釜城)
被湖水吞没的洪泽镇(新建的水釜城城楼)
被湖水吞没的洪泽镇(新建的水釜城小桥和清澈的流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