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很悲情,写了一个一生命运都很不幸的女人。她心系全家,吃苦耐劳,有着传统优秀女人的优点,但却遭遇了命运之神最不公的待遇:两个各方面都正常的人生出来的孩子,要么是聪明的早夭,要么是智商有问题,真的让人难以接受。
如此不可测的命运,的确让人很无奈。但是凤儿以博大的胸怀与母亲的慈心接受了一切,为母则刚都是逼出来的,凤儿显然没有屈从,她竭尽全力地活着,并且尽最大努力守护一家人。心疼她遭受的苦难,但是也真的非常佩服她。
这篇文章里,哀其不幸的同时,我也有点怒其不争。她费尽心思给傻儿子娶了个傻儿媳妇,结果又生出来三个傻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让自己更累,并且还增加了国家负担(当然,这一点当事人可能没想到)。
虽然她不屈从于命运,但作者还是流露出来担心和忧虑:如果她不在了,这个家该怎么办?这也是值得让人深思的地方。一个只问付出,而没有获得感的人,始终只能演绎一场悲剧。而深埋其内心深处的那些传统观念,又引导她亲手导演和推动了下一代人的悲剧。希望今后这样的悲剧能够少一些,凤儿一生为他人而活,又有几分是属于自己的精彩?
作品语言平实细腻,细节刻画非常逼真,全文充盈着一种淡淡的悲悯,代入感极强。推荐!
这是一篇围绕厨房写的故事,也是阿婆一辈子的故事。故事非常细致、逼真地撰写了阿婆与厨房之间的一个个动态瞬间:熬麦芽糖、喝茶、捏着木棍要揍我、慢悠悠吃饭、养猪、做餐……点点滴滴都充盈着浓郁的烟火气,让我们不自觉就走进阿婆的生活,走进这个充满暖暖温情的有着阿婆温度的小厨房。
阿婆与厨房的故事,其实就是阿婆与生活的故事。我们常常说故事从哪里来?其实就从生活里来,从烟火气息中来。作者紧紧抓住了阿婆生活的特点:不疾不徐的忙碌,始终如一的守护,既是默默无言的旧时代老人,又分明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轨迹。
这样的老人,无疑是可爱的,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见到了在厨房里忙碌的阿婆;读着读着,我们也不由升起一抹淡淡的乡愁。这乡愁和阿婆做的饭有关,和阿婆轻轻慢慢的脚步有关,和阿婆一辈子为伍的三孔灶台有关。似乎眨眼之间,她就从年轻走到了年老,从青丝到缀满了白发,也完成了生活的使命。
我一边看着这篇文章,一边寻觅着熟悉的味道,是了,文章里的这个老人,太像我的外婆了,同样是慢慢悠悠地围着灶台晃了一辈子;同样是每年要养几头猪,再养几只鸡鸭鹅,等到腊月底杀了过年;同样是操不完的心,做完饭之后自己却默默等到我们都吃完之后才上桌……谢谢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个这样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阿婆形象。
作者语言简练,文字老道,善用短句,让文章读起来非常的轻松有韵味,佳作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