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案例。
有一年,著名广告公司BBDO的英国公司接到了一个来自英国国民健康局的委托任务。
后者准备推广一个大规模反烟计划,其中一个目标是让年轻人,特别是十几岁的小女孩戒烟。
因为他们认为,要减少国民吸烟数量,最好是在人们年轻的时候就阻止。
(二)
那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些年轻的女孩不去吸烟,甚至戒烟呢?
朋友拿这个问题问我,着实把我给问住了。
作为一个戒烟无数次的烟民,我实在太清楚,吸烟本是一件生理上瘾的事情,要戒掉谈何容易。
况且,这个目标针对的还是年轻人。对于吸烟的年轻人来说,诸如“吸烟有害健康”一类的警告,根本就是废话。肺癌?死亡?抱歉,这都离年轻人太远,吓不了他们。
(三)
那其他理由呢?
比如会增加日常开销,比如烟味很难闻,比如会影响他人,比如公共场合禁烟,会有用吗?
同样很难,因为他们会列举更多吸烟的好处出来,譬如很酷,很叛逆,很独特,能激发灵感和创意,能解压,所以有点点障碍也算不了什么。
(四)
那该从什么角度切入才行呢?
反正我是没想出来。
于是亚古趁机安利我去读一本书,名字叫《洞见远胜创意》,还说解决的方案就在书里边。
我读完后,大受震撼。
(五)
原来,在这个案例里边,BBDO只派了一个年轻的女助理去咖啡厅待了5天,就把问题解决了。
女助理是怎么做到的呢?
说来也简单,就是连着5天,听那里的女孩们儿在聊些什么,然后再将这些内容列在本子上。
那些女孩又究竟聊了些啥呢?
女助理发现,她们大部分聊的是买衣服,做头发,选什么样的指甲油、减肥药,怎么整容。
诸如此类,几乎都与如何变漂亮有关。
(六)
了解了这个信息后,BBDO公司立刻就知道突破点在哪了。
那就是,抽烟会毁了你的容貌,会让你牙齿变黄,口气变臭,还会让你的肤色暗淡,嘴角升温,眼角起皱等等。
试问,有年轻女孩子听到这些不会怕的吗?
不需要告诉她吸烟可能缩短寿命,也不用告诉她吸烟太土,只要告诉,她吸烟会让她变得难看,就足够使她戒烟了。
(七)
这就是所谓的“洞见”。
这本书的作者说,一般而言,解决问题至少有两个层次的思路,一是有创意地解决问题,二是有洞见地解决问题。
这两者有何区别呢?
作者说,好的创意往往代表着一个好的想法,它能帮你完成一个好的方案。
而洞见,是从更本质的层面去洞悉问题,甚至重新定义和设计任务,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
换言之,洞见,就是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
作者还说,想出一个创意好点子,相对而言,往往比较容易,但是洞见却往往很难获得。
一个好的创意,能带来一条绝妙的广告。
但一个好的洞见,能催生出1000个创意。
(八)
那要如何寻找洞见呢?
作者也给了两个方法:
一是调查分析,通过掌握更多的事实,主动发现问题,形成一针见血的深刻观点。
作者提醒我们,一定不能凭空猜想,一定要进入真实的世界当中去,收集真实的信息。
如何才能确保信息真实呢?
不妨参考下BBDO公司PDS调查法的哲学吧:不要问用户喜欢什么,而是看他们抱怨什么,对什么不满,觉得哪里不对。
总之,一定要保持敏锐,时刻提醒自己去想,阻碍实现目标的问题在哪,然后再想办法找到它。
(九)
另一个方法是养成“移动指针”的心理习惯。
所谓指针,就是想要达成的目标效果。
脑中紧盯着要移动指针,能更好地找到洞见。但要注意,有些指针很重要,有些则没那么重要。
所以要一直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指针,并把它往想要的方向调整。养成这个心理习惯能让我们时刻思考,迫使我们提出重大的洞见。
否则,就可能满足于在具体工作中完成任务,连方向走偏了都不知,白白浪费时间和人力。
(十)
当然,这两个方法也并非产生洞见的所有方法,且这两个方法也不是简单、独立的两个方法。
在寻找洞见的道路上,它们往往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影响。
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无论是想一个创意,亦或是获得一个洞见,都是一种亟需学习、练习和实操检验的能力。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虽然我也不知该如何才能做到,但,既然都已经读到了相关原理和方法论了,那,做也就是了,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