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啡未冷前
渐渐的觉得书信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QQ、陌陌等社交软件。
当初看电影《纽约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面开头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也是被简单的信体所吸引,也因此引出了《查令十字街84号》,一段不相识的人通过书信认识,并且在猜测或是幻想着对方的模样,到见面的桥段,也算是称奇,一次次的错过,一些旁白,在西雅图寻找着书信中的彼此。
看了《查令十字街84号》,也是通过记录出了一段温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海莲汗芙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一次次与书商的信件来往,投射了爱情的味道,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久久思念,而当时的书信对于那个时代,显得极其昂贵,其实书中的对话极其平淡,似乎带有点小小的文艺范。而电影《纽约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追随者,通过这本书而认识,相信看过的都应该记忆犹新的镜头吧,最后参加作者的葬礼上许多因此结缘的人,“谢谢你让我们认识”这句台词萦绕在耳边,墓地上大大小小的卡片;每天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结识各色各类的人与物,打开了另外的一个世界。而电影的最后一段文字:“美国女编辑海莲汗芙与远在应该伦敦的书店老板Frank(弗兰克)通信20年未曾谋面,2016年是海莲汉芙诞辰100周年,谨以此片纪念海莲和这本书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以及她书写的爱情……”
20年的书信集见证了一段爱情,也见证了因此而相遇的你我她(他),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法国的前总统密特朗身上,被人封为世纪情书《写给安娜的信》,密特朗在任期,给情人写上了1218封情书,还在葬礼上为世人留下了20多岁的私生女?不管法国人是自带“浪漫”体质,给人总是无尽的遐想。
另外一本书《苏菲的世界》,通过哲学的方式来告诉苏菲,也是彻彻底底的西方哲学史的一个体现,读哲学有些乏味,但是往后看却对笔者的这种书信体的方式来慢慢了解哲学世界,也是在阐述人生的道理。
一直以来在想,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放弃写信呢?书信最早也是传到亲人之间的状况,身处异地,通信不发达,文字的产生,印刷术的产生,让彼此的沟通更为清晰,往往考古发掘保留最久的就是简牍,还有奏折等等。一段载体需要传承下去,一直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需要时间的。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总能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往往温情的都幻化在这些社交软件里,沟通成了常态化,虽然科技发达的今天,往往最温情的就能保留到最后才最真实。
总结来,书信是在物资匮乏时代的最好的产物,不仅能沟通你我,还能把字里行间的情感吐露出来的最真切的表现,文字和信纸都相辅相成,可以卑微,也可以闪耀。
书信体小说书单
1.《帕梅拉》
2.《新爱洛伊丝》
3.《波斯人信札》
4.《少年维特的烦恼》
5.《穷人》
6.《危险的关系》
7.《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8.《查令十字街84号》
9.《苏菲的世界》
书单推荐地址来源于: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512/20/17132703_470011998.shtml,有兴趣的可以去阅读阅读。
-THE END -
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