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女人,她的孩子去世了,她很痛苦。于是,求见佛祖,希望想一个办法把她的孩子给救活。佛祖说可以。但是,女人必须去找一种草,这种草必须长在没有家人过世的家庭里面,这个女人刚开始挨家挨户敲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慢慢悟到了,这种草是不存在的。——摘自《西藏生死书》
仅仅从名字看,是一部藏族电影。其余则一无所知。
01
如果你已经成婚,有没有联想起或经历过,影片开头那种半夜做梦哭醒,幸好有一个人陪伴和安慰的情景?
如果恰好你也成长在农村,你有看过藏区的农村风光吗?当卓玛站在娘家房子的坪前,远处是连绵的大山,一抬眼仿佛就能碰到上帝。
这个女人到底为了什么样的梦哭泣不止?又是为什么人作仪式祈祷?她去医院得到了什么消息?她竟然还有一个儿子住在娘家?
02
当他们终于决定带上儿子一起去拉萨,他们在烤火堆旁,唱起了歌,“阿拉姜色……”。男孩在犹豫迟疑中,最终也喝了那杯酒。
她为了“他”去拉萨。
他又为了她去拉萨。
最终,他,男孩,还有一头驴,真的到达了拉萨。
03
这里没有刻意去强化藏区和宗教元素。这里体现的就是平常人的生活,情感含蓄却一样的深邃。
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背景下,最重要的永远是人,是生命的感动。
这里惟一不同的,去拉萨朝圣是一件平常也神圣的心愿,只要你下定了决心,没有人会极力阻止你。而一旦你的决心到了,一件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
丈夫面对妻子的死亡,儿子面对母亲的死亡,父母双亲面对女儿可能的一去不返,谁也没有在表面表现太多。
生活本平凡。人生所有的面对,都是自我的修行。
04
看到一个采访,是对影片导演松太加的访谈。说起如何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开始,是因为听说了一位老人和一头驴去拉萨的故事,到达拉萨后驴长大了,如何把驴带回来,成了一个问题。
后来,拍电影时说在拉萨朝圣的部分因为某些原因拍不了,于是就将整个故事情节往前移,在去的路上进行扩展。慢慢,有了一个小孩子。后来,又出现了朝圣途中手捧“骨灰”的画面。
原来导演一开始的剧本,并没有完整的想法,结局和情节流动都是在做的过程中,自然出现的。
这一段背后故事,我觉得对于当下的写作练习很有启示,也可能因为自己正在进行的事情,所以对这样的情节特别留意。
以上,仅是看第一遍电影后的所有印象。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整个电影,我的答案是:
生命就是体验生活,人生就是在完成一件件事,实现一个个承诺。最终只向自己交待。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