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家住平房,房前有一个菜园子,春天开始种菜,夏天到了就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家常菜,什么茄子、豆角、西红柿、黄瓜、辣椒、大白菜、香菜、芹菜、小胡萝,应有尽有,后来我妈又引进了水果:巨峰葡萄,一到秋天,葡萄就全熟了,多的时候天都快冷了都吃不完。这时候,我爸就会把葡萄全都摘下来,拿竹筐储存好,这样冬天就还可以吃到。
图片来自百度冬天到了,园子里面除了有个厕所(肥水不留外人田吗),就剩下一堆枯枝烂叶、干辣椒、空空的葡萄树了。我们就在葡萄树下挖个坑,把葡萄树枝放进去,再用挖出来的土埋起来,这样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冬天葡萄树就不会冻死。来年开春了,又可以活过来。枯枝烂叶不用管,慢慢腐烂就变成了肥料。最后剩下的干辣椒用线穿起来挂在墙上,可以吃到明年。
快过年了,菜园子里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一片,突出来一块埋的是葡萄树,墙上挂着的是红辣椒,一串一串的,好像过年的鞭炮。不过辣椒可以自己种,但鞭炮必须花钱买了。那时候妈妈爸爸都是下岗工人,奶奶和我们一起过也没收入,爸爸经常在外给别人打工,妈妈在家找灵活干,家里没什么钱,过年买鞭炮只是意思一下就行,根本不能满足我和弟弟的要求。放炮的地方满园子都是,可我们舍不得整挂鞭炮一起放,得把一挂鞭炮拆开一个一个放。那时候100响、200响就好像很多了,我们能玩大半天。现在不是5千就是1万响的,几分钟就放完了。
图片来自百度那时候我们买的最多的鞭炮就是“小鞭”,红色的很细;再粗一点的红色的叫“大地红”,就是现在最普遍的那种;那时候最好的就是“啄木鸟”了,外皮有啄木鸟图案,放起来很响。其他的什么“二踢脚”、“闪光雷”“彩珠蛋”都属于烟花一类的,比较贵,只能三十、初一、初五、十五放了,那是我爸管的。我爸留够了烟花和整挂放的鞭炮,剩下的都我和弟弟拆分了,过年期间只要有就天天放,直到放完为止。
放鞭炮这事,好像自从我开始敢放了以后,就没有不敢放的时候,我爸只是看到时间要吃年夜饭了,就把鞭炮拿出来,我们就在园子里开放。开始基本上都是我放的,后来弟弟跟着放,再后来就我爸爸自己放,我和弟弟有时候都懒得出去了,因为在外地上大学住的都是楼房,屋里暖和,出去冷。放鞭炮的热情越来越淡了。
后来我们也住了楼房,成家生子,过年回家爷爷还是放鞭炮,我们只是抱着孩子看看而已。然后给孩子讲讲除夕的故事,讲讲“夕”这个怪兽是怎么被除去的。原来在竹子筒里面放点火烧的噼里啪啦响,能吓跑怪兽,爆竹就是这么来的。后来技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轻便、威力越来越大,就又叫作鞭炮了。
春节放鞭炮寄托了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也是好像在说谁家过年不吃一顿饺子啊。因为放完了鞭炮,就开始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必须有饺子。吃完了年夜饭,因为年纪小又没有电视,也熬不到12点就睡觉了,睡觉前准备好妈妈给买的新衣服,睡醒了第一件事就是穿上它。其实早都忍不住穿了,只不过有时候放鞭炮会崩到火星,烫个窟窿;又或者吃饭时候不注意滴答身上油,所以试好几次以后,我妈只好让我们初一早上穿。
但即使这样,有一年由于屋里冷我爸在屋里按个炉子,铁炉筒子直通土炕,这样散热面积加大,屋里就能暖和点。就是这一节炉筒子,在我穿新衣服的时候,不小心掉在了上面,后背烫了一个大窟窿,这给我们心疼的,奶奶、妈妈一起补,也不管什么过年动不动剪子、动不动针了,不一会就补完了,不注意还真看不出来。但它留给我的心灵伤害是补不上的,除了初一那天,好像之后就再也没穿过。从此以后,我就远离了炉筒子。小学、初中班级还有炉筒子,到了高中就彻底告别炉筒子了,因为我在楼房里上课了。至此以后炉筒子在我的日常中就再也看不见了,但房子却越来越温暖了。
屋子里没了炉子,再也不怕烫着新衣服了。穿着新衣拜新年,拜完年之后,就等着中午的时候大秧歌队扭大秧歌了。我所生活的小镇最东面是火车站,火车站坐东朝西,正对着一条从东向西延伸的柏油马路。小时候这条路的最东北侧是物资局,秧歌队就从哪里出发,一路向西,走到政府以后再原路返回,演出才算结束。秧歌队每个人都盛装打扮,但最好看、最有特色的还是每个人都踩着高跷,脚下露出半米多高的高跷,整个人高高在上,尽量让远处的人能够看到这盛大而精彩的演出。我姨夫就有这样的高跷,我也试着踩过,用绳子把腿和高跷上面的木棒绑紧,只要绑的够结实,其实和走路差不多,就是站得高有点害怕,这外一摔倒了,自己可起不来。
图片来自百度秧歌队里最有意思的当属猪八戒,撅着个大嘴巴、挺着个大肚子、后面还背着个俊媳妇,还总和旁边的七仙女打情骂俏,孙悟空看不惯总追着他打,金轱辘棒在手中飞速旋转,吸引了无数小朋友的目光。当然看着最舒服的是有一个坐轿的,前后还有人抬着,其实呢都自己一个人忙活。热热闹闹的秧歌队后面跟着个解放牌大卡车,卡车后面护栏里正中间放着一面大鼓,鼓手骑马蹲裆式卖力地敲着大鼓,他就像是整场秧歌表演的指挥管,周围打镲、敲锣、吹喇叭的都围在他周围,配合着他的节奏。大街上的景色那真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那,街道两边的观众也是兴高采烈、叫好声不断。
就是在这轰轰烈烈的秧歌里看到了过年的热闹,初一闹完闹十五,闹完十五年年就算过完了,大人们就该踏踏实实地干活挣钱了,小孩子们也该准备好好上学了。
春夏秋冬过了一年又一年,放鞭炮大响一通是为了告诉大家别管昨天烦不烦恼,反正我现在要吃水饺;穿新衣镜子一照是为了新的一年有一个新的面貌;看秧歌热热闹闹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
如今,不用放鞭炮,我们也不用告诉别人我们过得很好;不管穿不穿新衣,我们每天都充满新的希望;众乐乐也罢,独乐乐也好,美好的生活我们亲手创造!
图片来自pixabay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