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其实是一部半成品,曹雪芹还没有写完人就去世了,现在看到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手笔。后四十回是清末书商高鹗的续作,历来都被视作是狗尾续貂。
而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件事,完全得益于脂砚斋的批注。正是他告诉我们,曹雪芹的《红楼梦》只留下来了八十回 ,并没有写完。后面虽然也写过一些,但是在传阅的过程中丢失了。
从脂砚斋的大量批注来看,他和曹雪芹的关系十分密切,很有可能是这部书的共同创作者,至少是为曹雪芹提供过很多写作意见。而且有证据表明,脂砚斋的真实身份,很有可能就是曹雪芹的遗孀。
所以,脂砚斋对曹雪芹可以说是非常了解的,两个人应该有不少共同生活的经历。正是因为这样,脂砚斋留下来的批注,成为了我们了解曹雪芹真实写作意图的钥匙,也让我们窥探到了小说后四十回的发展走向。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脂砚斋评道:“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这句话历来都受到红学研究者的重视,俞平伯据此提出了“钗黛合一”的理论,但是关于“钗黛合一”, 始终也没有人能拿出一个令信服的解释。
比如有人就说,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人性格相反,合在一起才可以做到性格互补。还有人说,林黛玉与贾宝玉有“木石之盟”,而薛宝钗与贾玉有“金玉之缘”,所以两个人可能后来都嫁给了贾宝玉,所以才说“钗黛合一”。
但事实上这些解释都十分牵强 ,我觉得,想要搞清楚所谓的“钗黛合一”,还应该从纸砚斋的这批评注上入手。
脂砚斋说的很清楚,他说钗黛二人是“两人一身”,这根本就是没有任何歧义的表达。所谓的“两人一身”,直译过来就是两个人用一个身体,或者说两个根本就是同一个人。
前一种解释就像鬼故事,我们暂时不予理睬,所以真实情况可能就是第二种: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
除此之外,没有办法解释脂砚斋的这段评注,可这种解释却更加的匪夷所思了,小说中的钗黛明明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甚至相互之间还是有些敌意的,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呢?
想要解释这个疑惑,只能再去脂砚斋的话中去找答案,从上面我们引用的那段评注可以知道,第三十八回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黛玉和宝钗就是在这一回“合二为一”。
而且,这一段脂评是写在第四十二回最前面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一回讲得正是黛玉和宝钗“合二为一”的事情。所以,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小说从第三十八回到第四十二回,到底写了什么。
巧的是,第三十八回和第四十二回,恰好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的事,从三十八回开始到四十二回结束。
这件事情看似和钗黛没有任何关系,可在这期间却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正是钗黛关系的转折点。
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贾母和大家在一起玩骨牌行酒令,轮到林黛玉的时候,她先是脱口而出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到就回头盯着她看,而黛玉又接着说了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这两句诗,前者出自《西厢记》,后者出自《牡丹亭》,都是当时的闺阁禁书,就连宝玉都要偷偷摸摸地才敢看。
薛宝钗第二天一早就去“兴师问罪”,然后跟黛玉推心置腹,讲了一番劝解的道理,黛玉从此之后对宝钗心生不一样的好感,这个事情可以说是钗黛二人的重要交集,也是两个人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可问题在于,即便是如此,撑其量说她们二人“亲如一人”,又怎么能是“两人一身”呢?
我们还得接着看脂砚斋的话,她最后说道:“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脂砚斋是看过后四十回的,透过他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在林黛玉死后,薛宝钗的性情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证明“两人一身”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发生什么变化呢?
宝钗和黛玉的性情截然不用,要想证明她们“两人一身”,可想而知,在黛玉死后,宝钗的性情变得跟林黛玉非常相似。也正因为如此,第三十八回成了关键的转折点,因为这一回是二人首次交心,为了后来薛宝钗的转变埋下了伏笔,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过渡点。
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无法理解这个“两人一身”,其实原因在于,我们净在门口瞎琢磨了,并没有打开门进去看看。而进门的钥匙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幻”,脂砚斋说钗黛“两人一身”是曹雪芹的“幻笔”。
所谓的“幻笔”就是说,本来是一个人的,曹雪芹却把她幻化出了钗黛两个人来写。这也是曹雪芹经常用的手法,比如小说里面有一个贾宝玉,另外还有一个甄宝玉,让我们真假难辨。
但“幻”字的本意却并不在此,所谓的“幻”实际上指得是警幻仙子,所有的“风流冤家”想要经历虚假的梦幻,都要先在警幻仙子那里“挂号”。
所以,不管是薛宝钗还是林黛玉,都是虚幻的,都是从警幻仙子之处来的,身处一个虚幻的世界当中。所以,所谓的“两人一身”指的是,在虚幻的世界中他们是两个人,在真实的世界中他们其实是一个人。
真实的世界,自然就是警幻仙子处,所谓的“警幻”其实就是劝世的意思,警告大家不要被虚假的世界所迷惑。
而真实的林黛玉,其实只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颗绛珠仙草,为报答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才甘心到梦幻中“将一世的眼泪还他”,所以她“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所以,梦幻中的林黛玉,生来就有一股“不足之症”,自幼就要用药维持着。
而薛宝钗和黛玉为“两人一身”,自然也同样是绛珠草所幻化,她五内同样也有那股“缠绵不尽之意”,所以同样要用药物维持着,而且同样是来“还眼泪”的。
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说绛珠仙草是林黛玉,也没有告诉我们绛珠仙草只幻化成了一个人,我们只是因为林黛玉爱哭的性格才对号入座而已。
薛宝钗和林黛玉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人都和癞头和尚有关,薛宝钗的冷香丸就是癞头和尚给配的,林黛玉小时候癞头和尚说“只有不见外人病才能好”,而绛珠仙草正是由癞头和尚带入幻境的。
其次,两人都有病,病因相同且病状相似,脂砚斋在批注薛宝钗的热毒之症时,写道:“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而第一回作者写道神瑛侍者下凡的原因时,也说是因为“凡心偶炽”。
第三,两个人都跟草木有莫大的关系,薛宝钗的“薛”字就是草字头,她所住的院子叫作“蘅芜苑”,她的别号叫“蘅芜君”。林黛玉就自不必说了,她曾经说过:“我没有那么大的富禁受......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这里说的是“我们”,这个“我们”出现的很蹊跷,却很好的呼应了脂砚斋所说的“两人一身”,另一个草木之人正是薛宝钗。
第四,两个人跟宝玉都有莫大的缘分,一个有“金玉之缘”,另一个有“木石前盟”。
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两个人都为贾宝玉哭过,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小说写到薛宝钗“回到屋里整哭了一夜”。而且,根据前面的隐喻和脂砚斋的批注,我们知道后来宝钗嫁给了贾宝玉,而贾宝玉则是离家出走了,独守寒窗的薛宝钗彼时岂不是夜夜悲伤?
第六,薛宝钗的别号为蘅芜君,蘅芜这个词出自《离骚》,指的是杜若(又名杜蘅、杜衡)和靡芜这两种植物,原诗中说“杂杜衡与芳芷”。
而屈原的另一首诗中也有杜衡:“迁汀州兮杜若”,这首诗的名字叫作《九歌·湘夫人》,湘夫人歌颂的正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所以湘夫人又称“湘潇妃子”,而潇湘妃子正是林黛玉的别号。
所以,两个人的别号出自头一首诗中,而且潇湘妃子本来就是有两个人的。
类似的证据还能找出很多,由此一来,钗黛的“两人一身”之谜就已经真相大白,因为两个人同样都是绛珠仙草的化身。
钗黛两人性情迥异,到第三十八回的时候,作者安排了两个人的一次交心,这正是“合二为一”的先兆。由此我们也可以推知,钗黛二人早晚是要真正“合二为一”的,否则脂砚斋就不会那样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