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176)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19-04-11 07:45 被阅读62次

    卷五(一七)

    古人门户虽各自标新,亦各有所祖述。如《玉台新咏》温、李、西昆,得力于《风》者也。李、杜排奡,得力于《雅》者也。韩、孟奇崛,得力于《颂》者也。李贺、卢仝之险怪,得力于《离骚》、《天问》、《大招》者也。元、白七古长篇,得力于初唐四子;而四子又得之于庾子山《孔雀东南飞》诸乐府者也。今人一见文字艰险,便以为文体不正。不知“载鬼一车”“上帝板板”,已见于《毛诗》《周易》矣。

    祖述,汉语词汇。音zǔ shù。释义:1、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2. 阐述;发扬。《汉书·司马迁传》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 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玉台新咏》,汉代至南梁的诗歌总集,学界曾公认徐陵于公元6世纪辑成,但近年考证,应是徐陵作序,由张丽华辑成。共收汉至梁代共690首诗,以绮艳的宫体诗为主。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从内容的广泛性看,它不如成书略早的《文选》。但它和“以文为本”作为收录标准的《文选》比较,也有独自的特色。如它不如《文选》那样选录歌功颂德的庙堂诗。入选各篇,皆取语言明白,而弃深奥典重者,所录汉时童谣歌,晋惠帝时童谣等,都属这一类。又比较重视民间文学,如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首见此书。它重视南朝时兴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录达一卷之多,对于唐代五言绝句这一诗体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它不如《文选》那样不录在世人物之作,选录了梁中叶以后不少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作比“永明体”更讲究声律和对仗,可以较清楚地看出“近体诗”的成熟过程。书中收录了沈约《八咏》一类杂言诗,也可以据此了解南朝末年诗和赋的融合以及隋唐歌行体的形成。《玉台新咏》所选诗篇又有可资考证﹑补阙佚的,如所收曹植的《弃妇诗》,庾信的《七夕诗》,为他们的集子所阙,又如,班婕妤﹑鲍令晖﹑刘令娴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

    温、李,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承受六朝的余习,色彩艳丽,笔调柔婉,故有此并称。

    西昆,由《西昆酬唱集》得名。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西昆酬唱集》问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真宗皇帝也无法禁绝。直到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西昆体流弊才被彻底肃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佰馀年间的诗歌叁佰零伍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叁佰,歌诗叁佰,舞诗叁佰。”意谓《诗》叁佰馀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叁佰零伍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佰六十篇;《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李、杜,世人合称李白、杜甫为“李、杜”。亦称李商隐、杜牧为“小李、杜”,此处应该指李白、杜甫。

    韩、孟,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并称。韩孟是“元和体”中以“奇诡”和“矫激”著称的两家。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他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卢仝(tóng),(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卢照邻嫡系子孙。出生地河南济源市武山镇思礼村,祖籍范阳,河北省涿州市。早年隐少室山,后迁居洛阳。自号玉川子,破屋数间,图书满架,终日苦哦,邻僧赠米;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被尊称为“茶仙”。性格“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狷介类孟郊;雄豪之气近韩愈。韩孟诗派重要人物。835年十一月,死于甘露之变。卢仝的诗作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似散文,“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现存诗103首,有《玉川子诗集》。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长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语言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词,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全诗通篇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显示出作者沉潜多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的个性,表现出超卓非凡的学识和惊人的艺术才华,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大招》,是《楚辞》中的作品,相传为屈原或景差所作。此诗在内容上可分两部分:一是极力渲染四方的种种凶险怪异,二是着意烘托楚国故居之美,最后又大力称颂楚国任人唯贤、政治清明、国势强盛等,以诱使灵魂返回楚国。全诗文字精练,辞意醇古,风格雅淡,特别是写景、状物、叙事时层层铺张,大段排比,对称整齐,显示了由辞到赋的发展与转变。

    元、白,指元稹、白居易。

    初唐四子,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以文才闻名。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也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们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载鬼一车,成语。音zài guǐ yī chē。成语解释:载:乘载。载了一车鬼,比喻十分荒诞。出处:《周易·睽》:“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上帝板板,出自《诗经·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板板:乖戾,反常。毛传:“板板,反也。”孔颖达疏:“《释训》云:‘板板,僻也。’邪僻即反戾之义,故为反也。”

    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中国诗论的第一篇专著。关于《诗经》的流传脉络,据《汉书·艺文志》、东汉郑玄《诗谱》、《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五经正义》等书记载:至战国初期,研究讲习《诗》者,有齐人辕固、鲁人审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毛亨著有《毛诗正义》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毛亨将《毛诗正义》传授给毛苌(cháng) (据现今有关学者考证推断,毛亨与毛苌为叔侄关系),世称大毛小毛。在河间的儒家学者中,毛苌以研究《诗经》最为著名,并被刘德授予经学博士。毛苌所讲的《诗经》,世称“毛诗”。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学毛诗者渐盛,其他三家先后失传,现今读到的《诗经》,即是由毛亨、毛苌流传下来的。

    《周易》,即《易经》,《三易》(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一切文学形式的创新,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诗歌的创作当然也不例外。本条诗话,袁枚对古代诗家的风格渊源作了分析,说明了诗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创新也绝非空穴来风。纵观当今诗坛,因循守旧的作者不算太多,而标榜创新的作者层出不穷。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实背后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不是作者食古不化,也不是作者食古而化,而是绝大多数作者根本就没有食古。无继承而奢谈创新,实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或许炫极一时,而终将是昙花一现、烟花无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硬读《随园诗话》(17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kz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