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相信,书是有魂的,正如我相信人的灵魂存在一样。
当我翻开一本泛黄的历史古籍,扑面而来的是刀光剑影般肃杀的气息,耳畔回荡的是古人掩面沉重的长叹;当我打开一本崭新的现代读物,读到的是作者字里行间传达的内心思想,看到的是编者对文字稿件的细心编排。所以,我相信,书,它是有魂的。
我发现了书魂的存在,于是我好奇,它到底藏在哪儿。 翻着翻着,看着看着,余光一瞟,我得知了它的藏身之处。
它静静地躺在装帧朴素或华丽的封面上,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整本书的文意,没错,书名是它外在的体现。时常会漫无目的的找书,看到一本有深意,或者很奇妙的书名,就会引发我的兴致,吸引我去细细品读一番。《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书便是如此,粗略看下,心中便产生疑问:这个陌生女人是谁?她的来信里面写了什么?于是带着此番疑惑和解疑的兴趣沉浸在书中,一入便难以脱离。我想书的名字便是书魂的外延。
它静静地躺在带有水墨清香的书页里,字里行间都是它的痕迹,是的,它是一本书的段落字句。若书中篇章段落构造的到位,读来极为顺心意,想必书魂也是精炼和绵密;若文内字句词不达意,读来晦涩难懂,想必它的魂灵也是破碎不堪。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便是这样,文笔绮丽,哲理深沉,虽是哲学书却不难读懂,每每读之,便对作者熟练的构词表意的技巧多一份敬佩。我想,书的文字便是书魂的内蕴。
不同的书,它们的书魂是不一样的。
有的书意蕴深重,严谨而凝练,好比史家典籍,其书魂定是如驻守疆域、历经沙场的军官一般,不容丝毫亵渎和侵犯,让读者看来凛然不已。读史多年,总会被历史所震惊和感怀,帝国的兴起衰亡,朝野的党群争斗,宫廷的勾心斗角在眼前一幕幕略过。怎奈何,历史它就是如此,不容改变,也不能改变。
有的书意蕴轻灵,简约而朴素,好比散文诗歌,其书魂也是像天边划过的鸟儿,不留一丝的痕迹,却在读者心中拨起道道涟漪。偶尔会读一读诗歌散文作闲暇时光的消遣,喜欢里面的文字,飘逸简略,遣词造句中对世间万物的捕捉,对众生百态的刻画仿佛信手拈来般轻松。有时也会试着写一写诗,试着学一学诗人们的文笔,只可惜怎么写也写不出那种意境,实在惭愧!惭愧!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想穿越到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正在步入高潮的法国。我想那个时期,法国文学家所作之书的书魂定是闪烁着光芒和烈焰的。我想看看弘扬理性的书魂如何刺透封建社会的盔甲,将蒙昧祛除,将民智开启;我想看看宣扬民主的书魂如何穿破专制的禁锢,将自由主张,将平等普及。
诸子在世时的先秦时期,那时书的书魂定是多姿多彩且丰富有趣的。百家为了心中向往的美好社会纷纷著书立言,儒家之魂,仁爱平和;道家之魂,玄妙淡然;墨家之魂,兼爱平生;法家之魂,制度严明;农家之魂,朴素安定;纵横家之魂,开合有度……诸多书魂交相争辉,开出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朵夺目的琅苑仙葩。
而不同的书魂,它们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凝练严谨者,使人中正平直,不谗不媚;磅礴充实者,使人厚重稳健,不骄不躁;轻盈简约者,使人纯粹质朴,不乱不迷。言之于此,书魂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既然书有魂,且为我们带来诸多良好的影响,那就更应把它当做好友来看待和珍惜。不曾想现如今,大多数人们总是视书籍如累赘,甚至如死物。不保管不珍惜不说,还随意在书中涂抹刻画,更有甚者撕之焚之丢之弃之,可恨又可惜。惜的是他们不懂书中自有魂如玉,恨的是他们如此“残忍”的对待可影响他们一生的书籍,但转念一想,他们正是因为不懂,因为不知,才会不惜,随即释然。
以前问过一个人这样一句话,我问他:你觉得书有魂吗?他反问我:你傻了吧?书怎么会有魂呢?他看着我,略带玩味,随即扬长而去。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很疑惑:到底是书没有魂,还是人没有魂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