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诵课的结构
魏老师说,领略诗歌,并将领略到的感动传递给孩子,是需要创造性地寻求最适合一首具体的诗歌的方式。但晨诵通常也有自己的结构:
1.教师范读,用声音演绎诗歌的美妙(对低段而言,或许是趣味)。
这是对新授诗歌而言的,在一个系列中,新授诗之前,往往要温习旧诗,甚至,还有贯穿整个系列的开启诗或相对固定的音乐。老师在范读时,要为晨诵诗歌寻找一首美妙的音乐,但音乐只能是背景,教师的范读,是用声音来传递诗歌的意蕴,以及诗歌所带来的兴发感动。
师范读之后,是学生朗读,可能是集体读,也可能是个别读,目的是让孩子熟悉诗歌,确保孩子能够流畅地朗读。
2.理解诗歌,揣摩朗诵。
要让学生读出诗歌的美妙,这需要揣摩练习,目的是为了用声音传递理解。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关键语句的提问,也可能通过对朗读处理的讨论,还可以通过画面来解释,可以通过引入另外的诗歌或句子进行互文阐释,甚至通过对原诗的某种改写让学生恍然大悟,但这并不是进行精确的语文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魏老师说分寸的把握要经过长久练习。
3.与学生生命相互编织,并由学生用声音演绎诗歌。
理解了诗歌之后,就是学生独立地揣摩朗诵,最后仍然回到原诗之中,让孩子们或刘读或个人读,此时不再要求读流畅,而是要求孩子们用声音来传递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动,这时的读仍然要配上音乐。
魏老师说,最重要的是老师对诗歌的兴发感动,以及机灵与创造。晨诵的这种结构,无非是暗示一种节奏感,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节奏,一种诗歌与生命不断契合的节奏。
二、如何上好晨诵课
看上去简单的20分钟,想要上好晨诵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魏老师说晨诵之难在于老师对诗歌的敏感。这种敏感是对不同类型诗歌的精细的辨识。也就是说,不是拿过一首诗歌来就可以在晨诵课上读的,我们老师先要看看这首诗歌带给孩子们什么,同主题的诗歌之间有什么细微的差别,针对孩子我们如何选择。
虽然我们解读诗歌有困难,但魏老师却说这不意味着无法上晨诵课。如果我们不计较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达到怎样的调试,即使我们无法恰当地表达它的意蕴,但它感动了我们,我们就可以将诗歌带给孩子。真正困难的是我们对工作缺少了热情,对晨诵持一种应付的态度,甚至把它视为是一种负担,在这种情形下,晨诵就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成为了一种机械的背诵积累。
魏老师说教师这个职业是辛苦的,但辛苦的背后,却都附带着一份馈赠——与年轻的生命在一起,这就是馈赠。
晨诵课堂,只有老师先被诗歌打动,才能将诗歌带给孩子们,正如魏老师所说:晨诵只有先穿越了教师的生命,才能够真正地雕塑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