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书后感读书笔记
你的经验、记忆可能裹挟了你英武神明的大脑

你的经验、记忆可能裹挟了你英武神明的大脑

作者: 释放荷尔蒙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13:15 被阅读47次
    图片源自网络

    最近阅读了《批判性思维》最新第10版,作者布鲁克•诺埃尔•.摩尔(Brooke Noel Moore)和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是一对挚友。

    本书生动,直观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和技巧。书中概念和记忆点多,各个知识点关联度高,全书逻辑性较强,学习的时候比较烧脑。在实际操作中还依赖于知识、经验、冷静的头脑和深入探究的旨趣,它教你寻找最佳结论,带领你朝着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方向前进。

    因此,阅读随手记下一些文字,强化阅读记忆效果。

    本书封面内折页罗列了十大思维谬误。

    1、诉诸人身/生成谬误:通过批评其来源而反驳某立场或论证。某非著名主持人乐于此道。
    2、稻草人:为了反驳对方立场,以夸大、错误表达等方式曲解其立场,使对手陷于不利。
    3、源自愤怒的论证:顾名思义,以愤怒替代理由和判断。如政治论辩沦于对骂。
    4、威吓手段:试图通过威吓对方来证明某观点。你不难想到例证。
    5、仓促概括:过于相信由小样本得出的结论。
    6、群体思维:任凭对某群体的忠诚来干扰对问题的判断。例如,裁判员吹哨警示我们队犯规太多。
    7、转移注意力:所答非所问,避开问题的焦点。
    8、一厢情愿的思维:任凭自己的喜好来判断,拒绝探讨真相,也可称之为逃避现实的谬误。
    9、诉诸公众的“论证”:认为“大家”都相信的就一定是真的。
    10、在此之后,因是之故:误认为先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就有因果联系。

    第十版更新较多,作者在前言对书中主要更新的部分做了一一介绍。

    今天阅读第一章《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作者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也就是说把已经形成的思维结论展开反省、推理、评估、不断完善的思维,包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

    开篇陈述了批判性思维的21项技能。

    图片手机拍摄

    一、信念和断言。分为客观断言和主观断言

    客观断言:它的真或假不依赖于思考者认为它是真还是假。或为真、或为假、或真假未知。

    主观断言:它的真假取决于思考主体的看法。是思考者主观结论的陈述。

    客观的、事实的观点的真与假不取决于主体的看法。

    二、论证

    证明或支持结论的前提,以及这个前提必须和结论的“真”相关。前提必须令人信服。

    思维尽可能正确需要多次检视当初的思考。

    三、认知偏差

    信念的形成过程总会掺杂一些难以察觉的人类固有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家把这些时常难以预见的心理因素称作认知偏差。

    ——《批判性思维》

    我们倾向于使用各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作出判断,这些认知偏差如影随形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甚至不加思考地得出结论。

    结论的可信度→信念偏差

    下意识锁定某些情况来预测事件的可能性→启发

    无意识地依据刚提及的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可得性启发。——轶事概括错误共识效应

    靠拢大多数人→从众效应。威力最强的认知扭曲之一。

    更愿意相信消极信息→消极偏见

    规避损失的积极性胜过积累收入→损失规避

    更容易发现或重视外人的缺点→圈内偏见

    更强调自己被意外或客观条件的制约→基本归因错误

    忽视与自己判断的冲突而服从权威的指令→服从权威

    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很难或不熟悉的问题的答案的正确率→过度自信效应

    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的能力强→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与之相对的是低于平均水平的错觉

    不必惊讶,在形成信念的过程中,心理和本能所起到的作用与和客观证据所起的作用旗鼓相当。
    ——《批判性思维》

    认知偏差来源我们长期的主观认识、累加的偏见等,对我们断言的形成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导致我们的日常行为、思考方式、判断结论脱离客观实事,出现扭曲。

    诸多的影响因素中不仅仅包含个人的固有认知、潜意识、习惯等,还有那些源于漫长的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惯常行为、思维模式,这类行为模式早已根植于我们基因中的因素,并悄无声息地干扰着我们理性判断。

    比如认知偏差中最常见的“从众效应”,对人们理性判断的影响也最大。

    想像一下在几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群居在野外时,当同伴们突然四散奔跑,你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即跟随着同伴的方向一起逃跑,而不是先用“理性”判断发生了什么,确认伙伴们到底受到了狮子的惊吓还是猴子惊吓之后,再采取逃跑行动。

    这样的“理性”行为无疑让自己过早成为野兽的午餐,“理智者”的基因不可能幸运地传递到今天了。那时,祖先们“从众”心理的倾向是最优先的生存策略,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内化到人类的基因里了,并时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英国著名科学家、《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把这种现象称为“模因遗传”。

    “模因论”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
    ——《自私的基因》

    我们英明神武的大脑做出来的自以为"正确"的抉择与判断,往往受到诸多的认知偏差干扰,而不知不觉掉进了思维谬误的陷阱。

    行为经济学的“人的有限理性理论”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的视野极限就是我们的全部世界,对身边的事物和所处的世界的认知真不是我们想象那样客观,由此得出的结论和决策局限性可想而知。如鲁迅先生说。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每个人所看到的,只是自己内心里的认知。
    ——鲁迅

    人类何偿不是如此啊。

    克服认知偏差方法除了《批判性思维》提供的方法外,我还想到前一段时间接触到的“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工程师、慈善家、贝宝(PayPal)、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特斯拉(Tesla)以及SolarCity四家公司的CEO。

    在本书的第一章《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中,作者这样教诲读者。

    我们的大脑已经被编入许多病毒,它们扭曲我们的认知,给我们带上有色的眼镜,并影响我们客观思考的能力。
    把批判性思考变成一种习惯吧!
    ——《批判性思维》
    你的经验、记忆可能裹挟了你英武神明的大脑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经验、记忆可能裹挟了你英武神明的大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fx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