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说(7)

作者: 段靖 | 来源:发表于2019-08-12 16:29 被阅读87次

To hate, to love, to think, to feel, to see; all this is nothing but to perceive。恨也罢,爱也罢,思想、感觉、观察也罢,无非都是在领悟。

大卫·休谟如是说。

与之说(7)

我以为,休谟的这句话是想告诉人们,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攀爬的一生,无论他有怎样的经历,皆是从“是”什么到“应”怎样的一个过程。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在他看来,这个过程就是一场领悟。

领悟究竟是什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按字面去理解,它应该就是对于某个事件的存在和发生,有体会和解悟这层“明白了”的意思。但对于大哲们而言,或许更多的是指对于世界存在、时空绵延发生中的奥秘的洞悉,和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

与之说(7)

道家求的是道为,自然而然就是一种彻悟;儒家求的是人为,克己复礼就是一场大悟;释家求的是空为,缘起性空就是一世透悟。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一些思想(行为)比其他一些思想(行为)要来的“合理”。

而在休谟来看,真正重要的是在于我们如何感觉这些思想(行为),人的所有思想(行为)的本身其实就是一场领悟,且这个领悟(过程)就是从物性静态存在的“是”向灵性动态矢向的“应”涌动生成跃迁实现。

与之说(7)

领悟,是一场折磨意志的痛苦过程,若是有人与你说领悟是快乐的享受,那多半都是自欺欺人的谬语。在我看来,领悟,是从一个连续性假设,过度到另一个连续性假设时,所经历的空断难依的孤独场景在线,快乐、幸福、祥和这类体味,皆是在越过了(思想本体)“间断连续”之后的生成感动。

为什么会如此?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生命中,爱是一种幸福,而痛则是一种领悟。”说透了,“领悟”其实也是“爱”的一个子集,它只是不满足前身狭义的稳当、而扩充自身性灵存在的自我认可——爱被爱所包容、所覆盖。

这就是为什么休谟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的思想观点。在休谟看来,所谓因果关系尚且值得怀疑,更何况复杂多变的人间社会。

与之说(7)

如今,我们知道,因果律是建立在世界上所有的存在和发生,必然都是连续性的大前提之下的假说。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约束的。虽说它是假说,但人们不得不认可它为事实存在的真性表达,因为要想维系思想模型的连续,必然需要有个底层支撑,而因果律恰恰就是这个维系的基础,否则,思想模型整体就会坍塌陷入紊乱状态。

说这些只是想告诉我的那些执信佛教的友们,因果关系很重要,但对于世间事件存在的发生及其结果影响,它只是一个必要条件,绝非充分必要条件。对“果”的最终确认,影响是多重的。

这是《休谟哲学的边界》的摘要:“休谟的人性科学的第一原则是:我们的一切简单观念,或是间接地、或是直接地从它们相应的印象得来。即,我们的印象是我们的观念的原因。他认为,他的这个原则可以清除关于先天观念的争论。休谟为他自己的哲学设定了边界,他讨论问题是基于自己的前提的。一切不在此范围的问题都是伪问题。因此,我们说休谟的哲学是活动在他所限定的界限之内的。”

想说一句,条件很重要。那种没有条件设置的论断很难不被人质疑,除非你愿意去迷信它。

与之说(7)

个人对休谟是十分敬佩,尤其是他说的这句话“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

由此可以引申出很多话题,但也会有很多不方便说,甚至导入十分尴尬羞愧的being。那日与友在网上讨论某一话题说,谁愿意与那种整天夸自己无比厉害的、没有缺点、不可指责的人打交道呢?除非他自己愿意受虐,并在虐中寻得痛并快乐的体感享受。好在,世上千奇百怪,的确也是有这类人的存在,且也长期处于亢奋之中,主动或被动地感受着,承受着,忘我着。

与之说(7)

关于休谟,三两语很难说清楚。也想多说几句,但考虑其他因素,不敢再多言,也不敢再多想,因为自己实在是太A petty man了,一阵风随时可以把这尘埃吹得了无踪影。

如是自己安慰自己说,无言,在某个场景下其实也是一种表达,虽不彻底,但毕竟是个沉默休音的表达。

与之说(7)

摘录休谟的一些言论作为今日的与之说的白丁闲聊吧。

当我们开始自省时我们会发现:“除非依靠一种特定的感觉,我们从来不可能有任何的意识;人只不过是由许多不同的感觉累积而成的一个集合或一个包裹,这些感觉永远处在一种快到无法想像的流动速度中互相交替汰换。

当我们怀才不遇的时候我们想想:“一个人不论赋有什么样的才具,他如果不知道自己有这种才具,并且不形成适合于自己才具的计划,那种才具对他便完全无用。”

当我们正在思考如何获取外器满足自身幸福快感的时候,听听休谟他是这么说的:“当我们专注地研究人类生活的空虚,并考虑荣华富贵空幻无常时,也许我们正在阿谀逢迎自己懒惰的天性。

与之说(7)

记:前些日子与友聊起因果律,谈到了连续函数,间断函数,以及处处连续处处不可导函数,包括基本粒子态的存在等等。说,连续性与对称性都是有阈限的,连续性很重要,十分重要,但切莫被这个“重要”所迷惑,因为还有一些是躲藏在这“重要”背后的真实在,它们也在参与,并干涉扭曲着“果”的成像。

今,由休谟的一句话再次从不同视角提及那日话题,算是做个另样的补充(对于休谟和他的思想,严格说来我并不怎么熟悉。或许上述言论只能算是自己的一个联想或浮想吧,并非休谟之本原。若觉不妥当严肃批之,欣然接受)。

结论:因果律是连续性假设上的成立。也即是说,“缘起性空”这个因果关系词汇在光滑的曲面体上它是站得住脚的,而在间断或不可导向的曲面体上它是存有后门漏洞窗口的。这个漏洞窗口告诉我们,世上绝无概全说,只有发展说(包括我现在说的这句话本身,在连续性思想假设上层面,它其实就是一个悖论)。发展说大体都会认可早期结论的正确,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个“执迷不悟”状态,因为这个发展一定是通过对早期的、可持疑的结论作为研究对象,继而发现结论之外的存在的可能,并逐级加以认可和落实。我们说,这个认可和落实就是一 场醒悟。

再,那日相聊的甚多,许多话都忘记了,友说的这句话因为赞同,挺喜欢,倒是记得一个大概,即:在我们的人生中,只需要做两点就足够了。第一点,只和懂你的人谈你们之间懂的那些话,不懂你的人,你可以去影响,但不必强求。世间人这么多,在你认识的人当中只要有1%的人懂你,就足够了。选择同频的人在一起,人生会变得非常的快乐简单!

第二点,听到我们不懂的东西和不理解的事物,我们需要随时保持一颗初心,去探索和接纳。因为,也许他们站的位置我们没有去过,他们看见的事物我们没有看见。打开心智接纳所有的不同,像孩子一般怀着好奇心去探索。譬如我们聊起的因果,譬如我们聊起的关照和觉醒。

相关文章

  • 与之说(7)

    To hate, to love, to think, to feel, to see; all this is ...

  • 与之说

    文/子涯 时间如飞箭, 昨日的孩童时代, 懵懵懂懂就过去了。 从未感觉到遗憾, 也从未觉得孤独。 直至长大以后, ...

  • 不可与之说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小便问题,以我正常人的思维,一直都没想通,术后病人在床上为啥不...

  • 与之说(6)

    萨特如是说:“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 关键词: 独处。做自己的朋友。 平衡。平衡...

  • 与之说(十二)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与之说(39)

    语言文字是个既开放又封闭的群落①。 人们在思维模式和思想境上的反映,无不与其所用的语言文字相关联。 线性(如拼音)...

  • 与之说(十七)

    一、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在于智慧是在寻找规律,而聪明是在寻找漏洞。 实用主义者喜欢做聪明的事,一般来说爱把“活在当下”...

  • 与之说(十五)

    醒悟的人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心怀怜悯,能够透过人间苦难去思考什么是伪善、罪恶、公正与道德,冷漠和麻木的人是不屑于做这...

  • 与之说(十三)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黑格尔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 与之说(十六)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海德格尔 1,写生 写生,来自于西画,重在实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之说(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iu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