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说(十七)

作者: 段靖 | 来源:发表于2021-04-14 19:29 被阅读0次

    一、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在于智慧是在寻找规律,而聪明是在寻找漏洞。

    实用主义者喜欢做聪明的事,一般来说爱把“活在当下”挂在嘴边的,基本上都是属于聪明的人,他无非是想告诫自己或旁人这样一个事实:什么都是浮云,惟把握好当下才是真,只有抓住当下这个机会(机缘)你才能抓住或稳住根本利益之所在。眼前的、可看见的、能感受到的,才是真,切莫错失良机。在某地通常会把这等聪明箴言当做智慧说,所谓“四两拨千斤”这种“巧劲”的发挥就成了这类人的梦寐以求。他们是务实派。

    但偏偏有另外一群人会质疑这个观点,认为此等是目光短浅的行为,倘若人人都在关注眼前的利益,那么就会忽视或看不清前方的路径,人一旦开始走错了路,那么越走离目标就会越远。在他们看来,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梦,会编故事,会畅享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和结果,倘若只顾眼前利益,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与兽类无二别,无非就是比兽类更加暴虐贪婪些罢了。因此,他们更关注一些虚幻的东西,在他们眼里,“眼见为实”这句话是很低俗、很肤浅的感性表达,他们更愿意透过现象去寻找发生和存在的本质。“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他们大脑一半的空间,剩下的一半的空间,就是为这个“为什么”寻得一个适合的理由。他们是务虚派。

    一般来说,普通的常人们是喜欢聪明的,只有另类的思想家们才是喜欢智慧的。

    但偏偏市面上又存在这样一种匪夷所思的现象,即:

    普通的常人们都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真的掌握了生命的本质,他们不断告诫自己身边的人一定要珍惜当下。而一旦你问他们什么是“珍惜”?什么是“当下”,估计又少有人能够给你做出满意的解答,大致会有这样几种回答:1,这个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2,你的问题真搞笑,就是好好活着呀;3,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切莫不要让它从身边溜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而有思想有真学问的人,反而不知道他自己有什么真本事,他们不知道当下是什么,也不知道珍惜是什么,在他们看来,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人的所谓生活其实就是体验或享受这个过程所带来的诸多体觉。倘若你问他们“当下”和“珍惜”是什么?我猜,他们可能会对你说:1,我不知道;2,没有当下,只有瞬矢,珍惜就是自己愿意投入某种喜好和有这么一个浪费时间的付出过程;3,流失的,你若关注,便可印在记忆中;珍惜是一种感觉,它可能就是愿意有个可以长久长的记忆吧。

    什么是肤浅?有说:就是不了解自己,更欣赏不了别人,而且还自视甚高。但我的确不知道,岁月静好派和鸡汤营养派之类的,算是麻木肤浅的呢,还是透彻清醒的呢?我只知道,有种苦和有种乐,都是说不出口的。

    二、若流年有爱,那就心随花开,若是人间清凉,那就守心自暖。

    人生是个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里就会有诸多的可能发生,经历越丰富的人,他对事物的感受就会越深刻。“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跟从前的不一样了。”村上春树说的这句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对待过程里的遇见,最好的办法就是坦荡随境入,爱是一种心花的怒放,祂是美的在线呈现和表达,这世上,谁又不想有爱来光顾自己呢?但事物的发生怎会都尽人意呢,人,若想有个良好的心态和持久的情真,多少都要学会一点孤独,让自己在有距中保持一份宁静。如是对自己说:或喜,或悲,都是我理所应当的承载,本就是生在一个清凉的世间里“过程”,有无光芒“影”,权在自己。

    有句话,挺赞同的,即“人的成熟都是通过告别实现的”。在诸如爱或不爱、有或没有、憎恨或消解……过程抉择之间,迫使你必须强化你自己的心力,而不是他人。能够走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给自己的记忆附着一个挂件,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地点击一下,就像我们都已经过去的时光一样,那些年你在那个地方等着的人,如今Ta还在吗?

    人只要还活着,每一天都要面对生活。在所有的经历中,把所有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通过人生这个字眼来淋漓尽致的演绎。然后,在所有的啼笑皆非里让我们思考人生,看透人生。

    三、真正的美,不仅仅局限于刺激你的视觉,也在呼唤你的灵魂。

    那日,友人微信上发来才写的书法,请我点评。说句大实话,我对书法可谓是一窍不通。只晓得它可能是关于线条美的一门艺术手法表现(对于写字,我应该是狗刨小强式,当年教书时对自己黑板上的板书尤其感到特别地羞愧。曾有过练习写字的念头,但也就是一闪而过,可谓是无耐心人是也)。

    由于彼此关系比较熟悉,也就打开闸门,随性说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声明以下这些与友人聊天的言论,多半是自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受。书画界的朋友们完全可以把它笑骂了事。

    对于书法,说句心理话,我是拒绝的。从小就不喜欢这类。虽然挺羡慕字写的好的人。我字写的特别懒散,也曾想过练字,但可能骨子里天生不喜欢这类,所以未成。

    总感觉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写字的模样好与否是对思想的一个亵渎,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这样练就下去,久而久之思想就会僵化和刻板。这仅代表个人观点。当然,修心养性,书法是很不错的一个法门。

    接触了很多喜欢书法的人,总体印象就是思想比较趋于保守。说这话并不是贬义,只是表达一种选择态度,毕竟它是过去式的一种术的表达方式和手段。好古为之道,是书法界普遍的一种认知态度,一般来说在思维模式上都比较趋向于旧的传统,所谓高古是逸情,就是这种惯性思维造就出来的。

    知道书法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但这门艺术对我来说只是认可它,但自己决不会碰触它的。我可能更看重的是思想内容。在我看来一幅好字无论如何都不如一句有思想内容的话来的更好。因此,我可能更在意字行里所承载的信息内容,而不会过多关注某个字型线条好坏笔势走的如何。

    字是人的一个脸面,此话不假,但若是把它无限放大了说什么品格之类的话,就有些不实在了。我知道在近代,书法写的最好的应该算是康生,但康生这个人却是天底下十恶不赦、品格低下的大恶人。

    书法是属于练就肌肉底层意识的一门艺术,特别强调底层记忆。毛笔是古人的书写工具,是学习和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东西,那时应该没什么书法家这样的称号,有且只有好(美)与不好(美)之差别,书法成为家,都是后来的说辞。今人再鼓弄搞这些成为小众的一种审美情趣,我个人还是相当认可的,但却不会过多关注。

    就书法而言,我和王东岳老先生的观点比较一致。他说:毛笔,是古代文化人写字的一个工具,所谓的书法对他们来说是个自然而然的行为造就,而时代在变迁,再刻意追求这个,多少都有些做作和不伦不类。思想趋于保守和钙化也是这么来的,习惯的养成。

    思想沉溺于什么,必然会带来沉溺的对象反馈回来的映像反射。这是我的观点:你的关注就是你自身的真实写照。

    此篇与之说是想表达这样一层意思:审美情趣有多样,感性的和理性的同样都是极其多彩的,祂们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对我来说,可能更看重些理性所带来的美感,但感性之美又怎么能缺失的了呢?

    网上读到这么一句话: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常态,而无所不在的宽容和包容,才是人类文明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石。

    但我还是想对这位友人再补充说上一句:是人,带点偏性挺好,那样才有个性。坚持着你的坚持,书法是个匠心的养成,现如今,在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耐心是最最缺乏的物件,匠人之心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专一而持恒,叠而再叠,精致到了极致,就是可叹可赞物哀幽玄之美德。

    Don't burn your opportunities for a temporary comfort 不要为了一时的舒适而挥霍了你的机会。我以为,这句话,说给我们每一位都挺合适的。无论何时何地,把美在线,就是being的高品人格的标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之说(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ul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