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598728/8e9d18359d29def8.jpg)
有这样一个实验:
科学家选了一组特别害怕小狗的学龄儿童,每天给他们看20分钟影片,内容是一个小男孩快乐地跟狗玩耍。
仅仅过了4天,67%的孩子愿意爬进围栏跟狗玩耍,一个月后,比从前更乐意跟狗互动了。
这个实验要说明的是一个原理:社会认同原理。
即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据销售兼励志顾问罗伯特说:95%的人都爱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发起行动,要想把人说服,我们提供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别人的行动。
简而言之,同一个行为,做的人越多,越显得正确。
观察下我们朋友圈微商的行为,喜欢晒单,或说又有多少多少人买了咱们的产品,这也是典型的利用社会认同原理。
再想想那个经典的抬头望天的实验,不信,你上街抬头看看,保准有人经不住好奇,跟着一起抬头看,开始是一个,后面是两个、三个、四个......直至一群。
那么社会认同原理,是怎么来的?
可以说,它是人类进化中的产物,看下动物的反应,像赶羊群,不需要赶一大群,只要赶其中几只,后面的就自动会跟上。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但某些习性跟动物的区别却不大。
在按照社会认同原理行事时,有两个相关条件,一个是相似性,一个是不确定性。
相似性,也就是说,人更倾向于模仿跟自己类似的人的行为。
举个例子:
一个3岁的小孩,喜欢玩水,爸爸决定教他游泳,但小孩每次去游泳时总要套着游泳圈,爸爸想尽各种办法,想让他摘掉游泳圈,都没成功。
最后小孩摘掉了游泳圈,是因为,跟他一起玩的小伙伴游泳时,也没戴游泳圈。
学到一招了,以后在引导女儿做什么事情时,可以利用这个原理。
当然,针对小孩,也要注意这个原理的破坏性,比如电视上暴力低俗的动画片,和没完没了的广告,孩子一样也会模仿的。
关于相似性,还有些比较负面的例子,是关于自杀或者暴行。
比如前几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和攻击幼儿园事件。
开始是新闻上大力报道了这样的例子,几天后,同样的事件竟然不断发生。
真是可怕,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这也是著名的“维特效应”,两个多世纪以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出版了一本小说,叫《少年维特的烦恼》。
小说轰动一时,但故事以主人公维特自杀而告终。
这本书让歌德名声大震,也在欧洲引发了一阵自杀浪潮。因为影响太过激烈,好几个国家把这本书给禁掉了。
除了相似性,再就是关于不确定性。
在外界信息不明确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模仿别人的行为。
新闻里,我们听过类似这样的消息:一个人被歹徒迫害,周围有人,但没人伸出援手。这种事情多半发生在城市,而且是人多的场合。
每当碰到这种新闻,大众最多的评价就两字:冷漠。说城市没有人情味,人心不古,变得自私自利了。
其实,还有更深沉的原因,也是这个社会认同原理。
旁观者里没人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所谓,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城市的特点是:喧嚣、变化快,人们很难确定发生的事件是什么性质。
城市人口更多,目击潜在紧急事件时,多个人在场的概率更大,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大家都想着“说不定有其他人会帮忙”。
跟小地方比起来,城市居民彼此认识的不多,多半是陌生人。
在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下,旁观者在悄悄的观察其他人的表现,看着其他人没什么反应,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结果导致没人主动伸出援手。即“多元无知”状态。
当然,也有可能危险积累到这样一个程度:某一个个体不受看似平静的其他人所影响,采取了行动。
为了验证这个论点的真实性,科学家也做了很多亲身的实验,结果都一样。
那如果是以后自己碰到需要救助的情况,该怎么做,才能让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首先要消除旁观者的不确定性,告诉他们怎样提供帮助,谁该提供帮助。
比如某人突然头晕倒地,需要马上叫120,此时比大声喊救命更有效的办法是:看着人群中的一个人,假设此人是为女士,穿红裙子,可以说:“穿红裙子的那位女士,我需要帮助,请帮我叫辆救护车来”。
这样一句话,消除了一切有可能阻碍或拖延救助的不确定性。
以上的例子,说的是,社会认同原理,会受相似人群行为的影响,以及受不明确性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单独的。
但如果影响同时具备相似人群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条件,后果会更强大。
比如,好多年前的法*功邪教,那些信教的人,为什么会甘愿去死?
社会认同原理,可以说明一切。
社会认同原理,本质上是中性的,是社会进化中根植在我们头脑中的行为方式之一,就像汽车上的导航仪。
但是人绝对不应该完全信任社会认同这种自动导航装置,哪怕没有坏分子故意往里面添加错误信息,它自己有时候也会发生故障。
我们需要不定时检查这台机器,用该环境下的客观事实、先前经验、我们自己的判断来与之进行对比,确保它没出乱子。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也需要再多想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