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事情,恐怕就是“叛逆”了!
“不听话”、“学习没精神”、“做事不积极”、“整天玩游戏”、“讲起道理比你还多”、“油盐不进”,这都是轻的,更严重的还会逃学、打架、偷东西、霸凌……
遇到这样的孩子,父母该如何是好呢?
1、期待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这两位教师并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并且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也同样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然而,正是因为学校对老师的期待、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这两位老师和这批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2、池底顽石,因爱成璧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事业屡屡受挫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教养学校执教,这是一所专门接收问题少年的学校:学校生活环境恶劣,孩子们叛逆、迷茫甚至充满仇恨,老师的教育方式也简单粗暴。
然而马修却用他独特的方式,给予孩子们关心和爱护:当孩子们犯错时,他用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们免受惩罚;他把孩子们组建成了童声合唱团,用音乐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用爱和宽容净化池塘之底;他发现了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并说服几乎要放弃皮埃尔的妈妈相信孩子的天赋,帮助这个叛逆迷茫的问题少年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3、“期待效应”是把双刃剑
积极的期待可以创造奇迹,消极的期待却能导致悲剧。
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大概都体验过老师对“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双重标准。同样是上课睡觉,老师可能会对学习差的同学批评、罚站,却对学习好的同学开脱:人家上课睡觉说明老师讲的他都会了呀!
这种双重标准,也符合“期待效应”,只不过这种情况下,好学生可能会越来越好,而坏学生则可能自暴自弃。
《放牛班的春天》里也有这种情况:同样是答不出“玛丽莎内是怎么死的?”校长在课上罚一个孩子抄答案一百遍,却在课下给了另一个他最喜欢的乖孩子饼干做为奖励。
因此,在马修老师来之前,这些问题少年们虽然随时可能面对关禁闭等严厉的处罚,但问题仍然屡禁不止。
马修老师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没有带着这样的有色眼镜看人,他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时,刚好被学校的另一个老师撞见,马修老师想要大事化了,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那个老师不相信,并警告马修不要总是袒护学生。
马修愤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那个老师转过身冷漠地说:“在这里吗?没错!”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如果认定一个孩子无药可救,就会想当然的以为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坏事,哪怕他们什么都还没有做,也很可能是在进行预谋策划。这种做法看似是防患于未然,实则会导致“期待效应”的必然结果:孩子真的会变得无药可救了。
所以,孩子逆反甚至是出现了一些行为问题的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道理”、“管理”,他们此时比任何时候更渴望的是:我们带着爱、带着积极的期待,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发现他们的天赋,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和肯定,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