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接踵而至,不觉间,夏天已到了高潮。
骄阳似火,大地生烟,蝉声四起,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已拉开了帷幕……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说的是对事物的执著与毅力,却也道出了伏天的苦。
夏日的阳光,每一寸都是炙热的,让你无处躲藏。
高温、湿热,吃不香,睡不好,动辄就大汗淋漓,每天都仿佛在桑拿房中,那种粘粘的感觉简直让人崩溃。
所以,我们总说夏天是个令人烦躁的季节,烦躁得有时让人失去理智。
为了避暑,人们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有的人游泳,一头扎进泳池,在水中感受清凉;有的人吃西瓜、喝冷饮,让心里清凉;而更有甚者,干脆待在空调房里,整天不出门。
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哈;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
我们现代人尚可如此,但在古时,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古人又是如何解暑的呢?
一直以来,古人都在寻找消暑的方法。
比如用竹夫人、吃冰食等等。其实在唐代就有了冰淇淋,而宋时,冰饮的花样品种更多了。
由此可见,古人除了没有冰箱、空调,他们的解暑方式也是花样繁多,甚至比我们现代还要丰富。
虽说古人的消暑方式也是五花八门,但这些,白居易统统的不要,他有更特别的消暑方式。
他说:“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他搬来一把椅子,端坐在院中。
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窗子自有清风吹来。散去热气全靠心中安静,凉风生起因为室内空荡。
别人用实物消暑,而白居易则用意念消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
在这暑气蒸腾,万物浮躁的季节,想要在浮尘的喧嚣里,辟得一处清凉,需要拥有一颗闲适之心。
而白居易的消暑方式,正是靠端坐心静来完成的。
正如孟浩然的那句“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散开头发,打开窗户,然后躺在竹床上。
晚风送来阵阵荷香,露水从竹叶上滴下来,发出清脆的声响。
此时的孟浩然,心无旁骛,内心安静,他在思念远方的友人。
心静,才能感受阵阵清风;心静,才知荷花香,才能听到竹叶滴水响。
炎炎夏日,不如让我们静下心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善意,清风袭来,带来阵阵凉意,却也是纳凉的不二之选。
心不静,难去躁。心静后,凉自来。愿我们心静如莲,自在随缘,清凉一夏。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看似浅显易懂,实则蕴含着大智慧,他教会了我们一个智慧的消暑方法:心静自然凉。
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只要静下心来,在空气清新的院中,安上一张竹床,或摆一木凳,或置一躺椅,或坐或倚,心情放松,心境平和,自然解暑。
“心静自然凉”是一种避暑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心静下来了,没有杂念,才不会有各种烦恼和痛苦,身体才会康泰。
以这样的避暑方式对待人生,不仅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与闷热之间的清凉,心能静下来,沉下去,更是增强了蓄势待发,积极前行的力量。
《消暑》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唐·白居易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作者坐在窗下,认为心平气和,自然就会清风徐徐,凉爽便从心底而生了。
诗作表现了作者在夏季闲适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他对付暑热的办法——静心消暑,平衡心态。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首联的意思是,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只要端坐在院子里即可。
烦暑 :闷热;暑热。
端坐:端正地坐着。
首联是说,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只要端坐在院子里即可。
这两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即暑气炎热的夏天,端坐在自家的院子里。
“端坐”二字,为下文“眼前”“窗下”“心静”“凉生”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端坐”,才能展开诸多叙述。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颔联的意思是,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窗子自有清风吹来。
长物:原指多余的东西,后来也指像样儿的东西。
这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交代了诗人“端坐”时的所见所听,即消暑的外在方式。
一“无”一“有”,既对仗工整,又符合了道家清静无为的养生之道,亲近自然,少却欲望,实属写消暑的佳句。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颈联的意思是,散去热气全靠心中安静,凉风生起因为室内空荡。
这两句交代了消暑的内在方式。外表的消暑只是一时的,唯有内心的消暑,才能长久。
心静,凉生。心若安静,自得清凉。心若清净,自得怡然。境随心转,由此可见心静的重要性。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尾联的意思是,这时身心可得到自我保护,更加难以与别人一样。
这两句交代了端坐心静消暑的效果,可以自保,让自己变得与别人不一样,可以达到一种万物空灵的澄明世界。
只有当一个人静下来,才会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听到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感受到身体的运行。
小暑时不妨试试白居易的这种消暑方式,来一次心灵净化之旅吧!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