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成绩相当不错的,他们和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也都挺好,但就是没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目标。
孩子们每天规律的起床、上课、完成作业,看似忙碌而充实,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更像是完成一份父母老师指派给自己的任务。自己并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
作为老师父母,常会苦口婆心的劝导孩子,不好好学就没法考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生活质量也难以保证。面对这样的劝解,孩子常常毫无感觉。
原因有三:首先,孩子与父母的经历完全不同。他们没有经历过求职时因学历不高而被拒门外的挫败感,也没有体会过每天为家里的日常开销精打细算的拮据。当家人提到知识改变命运时,他们完全无感,因为他们根本不觉得自己的命运需要做出改变。大多数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闲暇时还可以打打游戏追追剧。这样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足够好,何必为了所谓的好成绩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即便是发生什么事儿,他们知道父母总归是会为他托底的。
其次,不少孩子从小就被安排的满满当当,整日奔波于各类培训班。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这些培训的意义何在。
最后,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及将来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并不注重帮助孩子寻找自己内心向往的人生目标。他们被要求努力学习,却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么努力的最终意义何在。没有人告诉他们,除了努力,人生还有什么其他值得追寻的价值。
这样的后果便是培养了大批成绩优秀的“空心病”孩子。在他们眼中,读书仿佛是一份事业,读书让自己活的有价值,甚至可以用来炫耀。而风光的背后,却是一颗空洞的心。这样的努力满足了家人的期待,自我却没了。他们不知道自己该认同什么追求什么。
或许有些人认为,这也挺好的,就沿着父母规划的读书的道路往前走。确实,当读书这份“事业”发展的还好时,“空心人”的生活也算平稳。但当这份“事业”出现危机时,他们会觉得支撑自己活着的唯一价值没有了,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不以外界眼光为转移的核心自我价值认同。缺乏一个被认同的人生价值目标来支撑他们度过难关,那他们就会感到空虚、困惑、无力,这时就必然产生厌学情绪。
曾有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高考考砸了,整个人都蒙了。仿佛支撑他的东西没了,活着仿佛也没了意义。
还有一些孩子高中毕业读大学,大学毕业研究生。研究生临毕业,心里好慌。他怕走向社会,他感觉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