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话题有点兴趣,上百科查了“读书”的词条信息——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学习知识的行为。
客观来说读书就是一种接收,但是行为的发生是带有驱动的,那么,读书是为了什么?
古语有言,开卷有益。大抵多数人与我都是为了一个益处。我曾以为纵身跃进书海就能升华思想,淬炼灵魂。而这,既将期望提到了难以判定的层次,又将读书过分浅薄对待。须知,“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当读书在生活里的比例越来越大,看的书目变多,对读书多了些偏好。曲折的故事、厚重又奇趣的历史、利于剖析自我的心理学,这几位“朋友”我爱得比其他的多。为什么呢?这三位更让我认清自己,也更有勇气生活。
《山月记》里写李征化虎,“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我因而震荡,渴望与众不同、取得高成就,实际极其普通的情况被一语道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那庸庸碌碌才是人生了吗?“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过得不平凡。”路遥这句提醒到我,我将眼光又放到了《终身学习》,这里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才能是天生的,但局限自我的信念并不能带来成长,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前进时用发展的眼光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阅读过程中总会迸发一些问题,为什么、有什么论证、有什么驳论、如何衡量结果,360度审问,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一直在学习并尝试用更理性的方式来对话感性的自己,或许,我读书,读的是自己,读的也是好奇。
读书于各人,各有益处。读书于我,更是接纳自我的通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