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我很庆幸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悟到了爱的真谛。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终于有了回忆的勇气。那些最糟糕的日子反而更快地不再让我感到惧怕,甜蜜的时光才更让人却步。不管怎样,今天,苦的甜的,我已经都不怕再想起。就像牙齿脱了敏,酸甜苦辣都不再引起疼痛。
我是个从小喜欢做梦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大多不够务实,可能会倾注非常多的心血在不值得的事物上,只因为一点纯粹的热爱。我的话,从小喜欢日本的动画片,立志大学要学日语,后来大学真的如愿学上了日语,大学毕业后也顺利来到日本留学,因为喜欢做学问,硕士博士一路读了下来。博二的时候恋爱、结婚,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
为什么要说完美呢,这还要从我们的婚恋市场说起。在中国,喜欢把女博划归成第三类人,大家对女博也抱持固有的印象。其实女博们大多非常普通,或者说非常“正常”,和一般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也喜欢打扮,胖了会发愁要减肥,经常关注化妆品销售排行榜,也追星。但女博是真的不容易恋爱、结婚。因为能和异性接触的机会太少太少了。这就造成了大家觉得女博不能娶的印象——她们都被剩下了,说明质量不行啊。于是女博在婚恋市场上的竞争力一路下滑。并且我也遇到过一些男生,拜托我介绍女生,当我推出同为博士的学妹时,他们往往望而却步。用一个男生的原话说就是:“博士咱高攀不起啊。”这是的“高攀”,我知道并不是高攀的意思。男性既为自己的学历不及女方而感到自卑,同时又把高学历的女生看低。对于这种现象的社会学角度分析不是我的专业,就不多嘴了。只说我自己想法:上学的经历可能会影响人的思想及行为方式,思想和行为方式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和人会不会相互吸引,但终点依然是人和人会不会相互吸引。简单说,爱情和学历没有必然联系。
不管怎样,在婚恋市场上我是不受欢迎的,这点我心里比谁都清楚。再加上我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从小树立的观念的原因,比如对爱情过分理想化,认为婚姻不是人生必需品等等,我能在博士期间嫁掉,在大家看来都是一个可喜可贺的奇迹。所以当几年后我宣布要离婚时,周围的人们似乎比多自己更震惊、更遗憾、更无法接受。有的同为博士的学妹甚至告诉我,她们把我奉为理想——读博期间完成结婚生子这两件人生大事,博士也顺利毕业,现在理想破灭了。让她们幻灭,我感到非常抱歉,但是也告诉她们,读博也好,结婚生子也好,都只是一段过程,人生从不以这些事定成败。
下决心离婚前,我度过了一段充满阴霾的日子,漫长得没有尽头,仿佛在品尝着一辈子那么多的悲伤。曾经那样深爱的人,竟变得面目可憎,这肯定是人世间几桩最可悲的事件之一。似乎要把以后几年的眼泪都流光一般,每日是以泪洗面,同时又对无法自控的泪水感到羞耻与愤怒。羞耻是因为你明明不想在这个并不会心疼你的眼泪的人面前示弱,却连一点从眼睛里往外涌出咸水的生理反应都无法控制;愤怒是因为你痛恨自己感情上的脆弱——你对眼前的人充满怨怼,却仍在内心深处偷偷地可耻地期待他能为你有所改变,跟你说“对不起”,这份割舍不下的爱情让我对自己充满愤怒。理智每时每刻对我苦口婆心,劝我斩断情丝、立地成佛,感情又不断拉扯我,时不时释放出一点甜蜜回忆的幻像诱惑我。整个人像是要被撕裂成两半,世界是灰色的,雨下不停。难道这样的生活要一直持续下去吗?难道我要在绝望中度过下半生吗?
在又一轮的矛盾爆发中,我晕倒了,被抬上了救护车,送进了医院。一番检查并无大碍,却给我敲响了警钟。我知道自己已经快要到极限了。我的底线就是不到一岁的宝宝,异国他乡,身边只有一个名为老公的人和他的母亲,我倒下了,谁来照顾我的孩子?能保护他的只有我,我必须坚强起来。
永远也忘不了8个月大的宝贝无措地望委屈落泪的我,犹豫着伸出两只小胖手拼命“抓挠挠”时的模样。那时我和前夫及前夫的母亲刚结束一场精疲力竭的对话,争论过后屋里只剩下哭泣的我和坐在榻榻米上不知所措的宝宝。宝宝望着我的眼神在说话:“妈妈,我抓个挠挠,你是不是就不哭了?”抓挠挠是手握住再张开的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可能因为每次他抓挠挠都会赢得满堂喝彩,宝宝就明白了这是让大人开心的动作。所以每次做的时候都是得意满满的小表情。但那天不同,宝宝的脸上充满不安与疑惑。他不是要博得喝彩,只是想让妈妈不再哭泣,而他并不确定会不会奏效。那一刻我被震撼了。原来7个多月大的小婴儿就已经有了独立思考、想通过自身行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他用他并没有很多经验储备的小脑袋所能想出的惟一的办法来安慰妈妈。那一刻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要保护好我的孩子,永远给他最好的爱。
最好的爱到底是什么,我想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最有名的一句话大概是《圣经》里的“爱是持久忍耐”这句了吧。我也曾经把它奉为经典。但是同时又不禁对它充满怀疑。如果忍耐让人异常痛苦,那么真的只有忍耐下去才算是真正爱过吗?我没有忍耐下去,所以我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吗?直到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对宝宝的期待竟然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他能以自己觉得最能接受的方式度过他认为有意义的人生。宝宝可以长成任何他自己所期待的模样,可以不喜欢学习,可以喜欢同性,可以结婚也可以不结婚,长大以后可以去世界上任何他想去的地方生活。当我发现自己对宝宝的要求只有这么一点、而理解和宽容却有很多很多点时,我终于有点明白了爱的意义。对有些人来说,爱也许是持久忍耐,但对我来说,“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想。”这是宝宝教我认识的道理,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一定可以让我得以更好地面对今后的人生。
我与孩子爸爸的爱情,最大的失败恐怕就是都希望对方能“如我所想”。我还记得婚礼上闺蜜致词环节,我最好的日本朋友舞香上台时说过的话:“小绫是个有自己的步调、快乐有趣的人,这是她的个性,也正是她的可爱之处。希望你(面向前夫)能好好保护她的个性,让她在婚后繁杂的生活琐事中依然能继续保有她的个性,这是我作为她的好朋友对你的请求。”而婚后,他却要求我变成另一个人——一个可以呆在家里只管生儿育女做家务、为了省钱需要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的黄脸婆,只要以男人为中心生活即可。这令我万分痛苦。可如今想来,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同样想把他变成我理想的爱人模样呢?我怪他自私,做任何决定永远把他自己放在第一位,怪他软弱,从不肯承认错误、还总是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怪他多疑没有安全感,总是把家里的钱控制得死死的……但是所有这些我对他的指控,不也都是我试图改变他的证据吗?所以在没有做到“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想”上,我也同样是个失败者。从前的我们,都因为相互吸引、为了在一起而隐藏了一部分真实的自己,虽然离婚后说起自己的经历,很多朋友会为我愤愤抱不平:“他这不是骗你吗?”但我仔细想想就明白了,其实那不能算是欺骗,而是他为了走向我做出的努力。曾经对彼此的付出,那些许下的誓言,在做出承诺的那一刻都是真心的,并不是谎言。可能很多恋人在分手时都需要通过不断地指责对方来取得一点心理上的优势,让自己尽快释怀或者让自己的失败看起来合理一些。但是我发现,承认对方的真心与付出、同时也承认自己在这段关系里的错误才是真正解脱的最佳方法。我们大概都很难以爱孩子的心去爱我们的恋人,所以也没有资格相互指责。
我很庆幸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悟到了爱的真谛,同时也发现不仅仅在爱情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在对待与亲戚、朋友、同事这些人际关系时,我大概也还可以表现得更宽容。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想,尊重对方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敞开心扉接受对方本来的样子,会让我们成为更有爱的人。而做一个温暖有爱的人,不正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