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之一
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不适意的东西。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感到牧师演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语音悦耳,肢体语言也表达得淋漓尽致。马克.吐温被深深打动决定今天多捐些钱,以此表达对牧师的尊敬和支持。
然而,当牧师讲了四十多分钟,却没有结束的迹象时,马克吐温开始有些不快了。又过了近三十分钟,牧师演讲依旧没有结束。马克吐温有些生气了,觉得这位牧师太啰嗦。他在心里暗自决定,今天募捐的时候,只捐一些零钱。他试图闭目思考,可是在潜意识中,总感觉牧师好像再有两三分钟就能结束他的演讲,因而无法聚神构思。
随着结束时间的预期一再落空,他心中的愤懑开始不断升腾,“真是太过分了!”马克吐温立马决定:今天不捐钱了。放冗长的演讲终于结束,牧师端着募捐箱来到马克吐温面前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未捐,相反,他还用手指从箱子里偷偷夹出了两美元。
马克吐温为什么偷两元钱?这是心理“超限效应”造成的。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指的是同一刺激对人的作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频率过高,会使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让人产生极不耐烦的心理体验,最后产生反感和反抗行为。
同样的道理:
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大人们的想象。“你们最不喜欢父母对你们做什么?”的调查结果中,孩子们最不喜欢的是父母的“唠叨”。其实,这也不是中国“特色”,韩国,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孩子们都怕父母唠叨,甚至有孩子因为实在受不了“唠叨”而离家出走。
在关心和教育孩子时,要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量”。家长(教师)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不注意“度”的把握、不进行换位思考,一味冗长地批评、重复地唠叨叮嘱,则可能引起子女(学生)心理上的极其不耐烦和逆反。
“超限效应”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应注意避免。
ps:以上是读书笔记!
读后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原来,老大最近的逆反和极其不耐烦是因为“超限效应”而引起的。
其实,大道理都懂,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却忘的一干二净,只顾着当时生气发火,大吼大叫,凶完或者打完孩子的那一刻,还是很后悔自己的举动和语言上的伤害。
尤其在目睹熊孩子做一切事情,磨叽、不认真、又无端正态度的样子时,不由自主地就火冒三丈,更生气的是,被数落中,要是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嫣然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更让人抓狂和无奈。
记得,那天早晨,不知为啥?没有顺着心思,老大一下就来情绪,一万个不愿意瞬间写在脸上,气的老母亲这颗颤抖的心呀,一顿劈头盖脸地说教。
最后,孩爸说:“现在正是逆反的年龄,越唠叨越逆反”。
看来是对的,这些天,老母亲是深有体会啊!
今日早晨也发生了点不愉快,说了无数次的习惯,一直没改过来,气的我呀,于是,在老大屁股上踹了一脚,中午放学回来,看我脸色,见我笑脸相迎,也嬉皮笑脸过来,拥抱了一下老母亲。
每一天都这样和谐相处,看多好,都应该换位思考一下,感受一下不同角色的不容易,或许,亲子关系才能更加亲密无间!
读书笔记,学以致用,慢慢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