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这话听起来有点“大逆不道”,但不要忘了前面的那个“只”字。
为什么读书?
如果突然问一句“你为了什么而读书”,我们大脑可能首先跳出来的是周恩来总理少年时说的那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句有力量而热血的话。
当然,这是站在当时社会环境,国家层面的大格局下给出的回答,现在的我们格局远没有总理那么大,如果现在问大家这个问题,多数人给出的答案可能就更结合自己和现实。比如:为了不让自己那么无知、增加学识、修身养性、增加谈资、学习技能等,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撩妹、挣钱,因为自古就有那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整体来看,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
知道很多道理,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为了什么都没有错,可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么多人喜欢读书,读了那么多的书,懂了那么多道理,可却都没有实现他们读书的目的,没有过好这一生。
我一个好哥们儿就是一个比较爱学习和读书的人,看过课程无数,卧室摆了两书架书,熟知历史,研究过管理学、心理学、成功学等,是个心有大志的人。每次跟他聊天,他都能就当下话题给出特别好的见解和方法,而且说的确实都很对。照理说这样的人,应该是个牛人,自己过的也肯定差不了,可结果却恰恰相反。他身边的朋友都越混越比他好,而他除了道理越来越多外,生活工作依旧如此。
当我们都劝他别老琢磨了,既然知道就赶紧去做时。他就会说“哎呀,现在不行,知道的太少,还得多学习,准备好了再行动”。但你下次见他,他还是这套说辞,真是拿他没办法。
现在我们能获取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渠道越来越多,大脑里充满了各种知识信息,一张嘴就能满是道理,甚至有时我们自己都会感觉自己好牛逼。可现实是,这些知识和道理除了说说,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实际上的改变和帮助。
有点头脑的人,知道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然后寻求办法。而多数人却仍旧单纯的认为是自己知道的太少,然后继续勤奋的大量去吞食各种信息。
为什么?
这里就说一下文章开头所说,并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说“只读书是没用的”。光一味地吞食信息而不进行消化,除了让自己感觉很有“饱腹感”外,毫无用处。
什么叫做“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呢?
答案是:看了,知道了,用了,确实起到了作用,帮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才是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说句不太恰当的话:看了不用,那你看它作甚,还不如省下时间去做点有用的事呢。不要想着“万一会用到”“万一”只会让你焦虑和忙着收集,而不知清理。
“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知道而不去行动,其实就相当于不知道,所以,光知道没用,一定要行动,也就是实践。
下面,抛开读书,重点聊行动。
行动
为什么很多人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但就是不行动呢?
比如,我们自己非常清楚,换一个工作、学一项技能、锻炼身体,对现在的自己是更好的选择,应该这样去做。可现实是,我们通常会一直在那说,一直在那想,就是不去做。
吴伯凡在讲认知时提到过一个词,叫“中途镇”,讲到人很容易停滞在一个叫做“中途镇”的地方。当我们朝着目标前进时,多数人会走着走着就停下来了,然后陷入到一个困境里——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但却陷入永远的思考中,就是不行动。认知进行了停滞和固化,并且没有勇气摆脱。我们本能倾向待在舒适区,懒,害怕未知,害怕出错。
如何让自己行动?
而如何让自己逃出“中途镇”,可能就要让自己用点心了,比如:
(1) 让自己被抛进某种场景中,在该场景下迫使自己作出改变,俗话讲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你连“死亡”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可怕的,自然就可以轻松走出舒适区了。
(2) 对自己狠点,断了后路,让自己别无选择,放手一搏。拼了也就拼了,结果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去做了。
(3) 温柔一点的做法,就是让自己处在一个更容易上进的环境中,给自己设计一个上进的环境,周边都是积极上进、善于行动的人,自己也能够被别人正向影响。
(4) 最好做些能给自己反馈的行动,这样也能够鼓励自己不断去做下去。
文末我只想说:既然都知道该怎么做,那就赶紧滚去做吧,因为时光易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