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听人说,“快乐不知时日过”。在人生的惬意时刻,人是不会感觉到孤独的。但人生是苦旅,不可能总处在惬意中。总有一段漫长的时光,需要一个人度过。
这几年我时不时的会想一个问题:当你退休了,日子该怎么过?毕竟还有几十年呢(如果身体好的话)!
人一退休,绝大多数就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也就是无事可做的无用之人。一旦被边缘化和自感无用,往日的自信心就难免受挫,自卑感可能油然而生。这无疑非常不利于养生和快乐生活。
想来想去也没啥高招。就业没机会,带娃嫌困身,旅游怕新冠,看书嫌单调,写字没人看,登山伤膝盖,跑步伤半月板,聊天找不到人,串门讨人嫌,真有点儿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苦闷感。眼下只能且行且看,把问题交给时间。
有些多年养成的习惯和爱好,虽然很落伍,但我还是想坚持。因为它们让我有一种舒适感。比如看报纸,现在已经很out了。有一次我从楼下信箱拿了报纸进电梯,碰到一对父女。小女孩童言无忌地对他爸爸说:“现在还有人看报纸的?!”那位年轻的爸爸和我闻言都尬笑了。
我感觉到了明显的代差。内心重整了一会儿旗鼓,抓着报纸,故作洒脱傲然地飘出电梯。
看报纸不伤眼,我偷着乐。至于板面的营养几何,我只能采取吹糠见米,沙里淘金的策略,快速浏览,挑有养分的条块吃,其他的一概略过。纸媒似乎有点穷途末路,若再不用心诚意做,要延续血脉真的不容易。
今天还真的有点儿令我自喜的小收获。在心理版面看到了一篇小文摘,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好像对解答我的前述疑惑颇有些帮助。为了防止忘记,同时也与路过的友友共享,特将其中关键部分摘录下来,以做将来有朝一日之攻略。如下:
每天有事可做。即使明明没事,也要想尽方法找出一些事。特别是要每天都安排一些固定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
让日子过得有变化。天天都过一成不变的日子,无论怎么过久了,都会让人有发疯的感觉。同一个角色扮得太久,再尽职的演员也会腻的。
找点儿精神寄托。如果没有,就设法找一个。不喜欢了,可以再换一个。寄托有大有小,有远有近,随时都可以依现况增减调整。
好好说话,力戒抱怨。有些夫妻退休后变得争吵不断,让本该快乐的退休生活变成了满是抱怨。只有耐心倾听才能相互沟通,只有沟通才能好好相处。
(上述内容摘编自《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丁宁著。每段中间我舍掉了一些论说性字句,只取骨架。)
也许很多人早就悟到了这些小贴士。但能够践行得很好而致乐而忘忧的人,可能不会太多。
想起父亲刚退休那阵子,身体尚可,没事时便找一帮老头打麻将,几个老的笑嘻嘻的聚在一起,有点像一群结伴出去掏鸟窝的孩子,看上去也有不少乐子。后来有些老的离世,有些要带孙子,这牌局也就慢慢地散了。
后来我弟有了孩子,父亲也就有了一个新的活干——含饴弄孙。看到爷孙儿俩玩得不亦乐乎,我便知道他从带孙上还是能够得到很大的乐趣。
后来孙子大了,父亲便再一次“失业”。而这次的失业是长久的。
面对大把的闲暇时光,他们没事就到大街上闲逛。此时的父亲已经有些年高体衰,举手投足已经不复往日的利索。

有一次我回家休假跟父亲一起逛街,问他平时都怎么打发时间。他笑笑说,每天没事就跟一帮退休的老教师一起,到城北的华莱士餐厅坐着聊天,因为那里有免费的空调。这帮老头从不点任何吃的喝的,连一杯饮料都不点。服务员一般也不驱赶他们。只是遇到来就餐的客人多了,服务员才会走上前来客气的对他们说:“爹爹们,现在用餐的客人有点多,能不能麻烦您们暂时腾腾位子出来给客人坐?”此时一帮老的便嘿嘿地笑着鱼贯而出。
我听了觉得又好笑又有点心酸。在家乡夏天的县城,要找到一个免费的凉爽的公共休闲聊天场所确实很难。麦当劳肯德基尚未进驻,老年大学没有,蹭华莱士便成了不二之选。但客人多的时候,也要受到店家委婉的驱赶。毕竟人家也是要做生意的。华莱士的聚会显然难以为继。
后来父亲遇到了以前一个同镇的老熟人,在北门菜市场摆摊卖调料,两个人比较投缘。父亲没事的时候便溜达到菜市场他的摊位边,坐在小凳子上唠嗑。一来一回既锻炼了身体,又满足了社交。
前年听说卖调料的老友因病去世了,父亲便失去了一个好聊友和好去处。随着母亲的去世,父亲便连一个唠叨的人都没有了。
人活着,不可能完全不需要与人交流。大多数情况下,孤独会伴随终生。老年的孤独可能更加强烈。我很难想象,母亲在去世之前那十几年,由于疾病缠身,常常一个人待在一座空房子的角落里那漫长的时光是怎么熬过来的!
父亲患有脑梗的毛病,这几年经常住院疏通血管,走路需要杵拐,摇摇晃晃的,让人看了心惊胆战。他性格要强,稍稍能走动,总要坚持自己去药店买药。有几次在回来的路上,腿脚一软就摔倒在街边,鼻青脸肿。
我们总是劝他,现在腿脚不灵便,就不要到处走了,就在家门口转转得了。
他大概是一个人待在家太闷了,又或许是想试探或锻炼一下自己的腿力,他总是想到外面走一走。
前几天打电话回家,听说他又摔了。他走了两三里路,去找以前的一个老同事聊天,结果人家不在家,他只好一跛一拐地往回走,结果途中腿脚无力,摔倒在一个小坡上,把股骨摔裂了。医生说,“伤筋动骨100天”,至少要卧床两三个月。
他应该是太想找人聊天了,因此才勉强前行,涉险“远足”。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对他来说,能够聊天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以前的熟人故旧接二连三地故去,他活着便越来越孤独。
我有时想,如果年纪大了,不需要跟人聊天,可能日子就好过一点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