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99:正念运气观
今天,我们将与您分享佛学中的正念运气观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虽然个体命运离不开个人努力,但也受到历史进程和偶然机遇的影响。昨日,我们探讨了如何系统地看待运气,今天则将焦点转向能否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运气。请注意,我们所谈并非心灵鸡汤,而是有严谨科学研究为依据的观点。
设想这样一个情境:两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小王和小张,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他们背景相似,学业成绩相近,且均积极求职。一日,小王在学校附近的商场购物时,偶遇某公司招聘人员,双方交谈甚欢,小王因此获得了一份优质工作机会。相比之下,小张则未有此等好运,直至毕业仍未能找到工作。此时,我们或许会认为“小王的运气比小张好”,但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便显得复杂起来。
昨日我们曾指出,运气本质上是一种概率现象。谈及某人运气好,是否意味着运气如同某种附着于人身的光环?如此理解,岂非又回到了“吸引力法则”的观念?
对于运气的理解,人们通常持有两种观念:一是认为运气是人固有的属性,如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有些人天生福气好,做什么事都较他人幸运;另一种观念在西方较为普遍,即认为运气是变动不居的,可能时而顺遂,时而不济。这两种观念——恒定运气观与变化运气观——实际上都缺乏科学依据,因为运气并非一种有时伴随、有时离身的光环或能量场。
然而,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理论与“窈窕淑女效应”表明,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往往会影响其成为怎样的人。那么,坚信自己拥有好运气的人会成为何种人呢?
200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专家玛雅·杨开展了一项关于运气的研究,旨在对比秉持“恒定运气观”与“变化运气观”的人在工作风格上的差异。研究对象为185名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他们对运气的看法及工作习惯数据,重点关注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挑战,以及能否持之以恒。
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天生好运的人更倾向于接受高难度挑战,并且在完成任务时更具毅力。这些特质正是成功奋斗者所必备的。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行事成功,才让他们感受到好运;亦或许由于他们相信自己好运,故敢于迎接挑战并坚持不懈。无论因果关系如何,这两者无疑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
关键在于,信念与好运之间可能存在关联,这一领域已有相关研究。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位对此进行深入探究的学者。
2013年,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出版了《幸运因素》(中文版名为《正能量2:幸运的方法》)一书,书中列举大量证据证明运气确有其效。怀斯曼通过在媒体发布广告,招募了400位自认为极其幸运或不幸的志愿者,旨在验证他们的好运或厄运是否属实。
其中一个实验要求参与者步行至咖啡店购买一杯咖啡,途中怀斯曼巧妙设置两个环节:一是沿途放置足够买咖啡的钱币,二是安排一名“商人”在店内等候。结果表明,自认为幸运的参与者确实表现出好运:他们捡到钱币,用之购买咖啡,且在等待过程中主动与“商人”交谈,这与前文提及的小王经历颇为相似。反之,自称不幸的参与者则未发现钱币,购完咖啡后默默等待,似乎印证了他们对自己运气的认知。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运气光环真实存在,而是性格塑造了命运。怀斯曼发现幸运者普遍具备三大性格特征:
- 外向:他们乐于与陌生人交流,能敏锐捕捉到有趣的人和信息,同时也能吸引他人注意,使他人主动与其互动。
- 开放:他们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对风险持有较低的畏惧感。
- 低神经质:他们较少焦虑、紧张和嫉妒,处事心态轻松自如。
怀斯曼曾在另一实验中要求受试者数报纸中的照片数量,报纸第二页却醒目提示答案(共有43张照片)及另一条奖金信息(可立即领取250美元)。实验期间,自认幸运的参与者迅速发现提示,领取奖金,而自认不幸者却专注于数照片,错过良机。
综上所述,幸运者并非依赖想象吸引好运,而是擅长发现机遇。他们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关注到周边环境的细微之处,如捡拾钱币、与人交谈、浏览新闻标题等,而非仅仅局限于既定任务。与此相反,不幸者往往墨守成规,拘泥于任务本身。
如何提升自己的运气呢?怀斯曼给出了如下建议:
- 积极参与新活动,尝试新鲜事物:幸运者乐于探索未知,而不幸者往往拘泥于日常事务。
- 信任直觉:若对某事物感兴趣,应大胆追求,不必过分权衡。当幸运者已付诸实践时,不幸者可能仍在犹豫不决。
- 保持乐观:坚信自己拥有好运,有助于鼓起勇气尝试。
- 善于从困境中发现价值:即使遭遇困难与失败,也能从中找到希望与机遇,从而更快地恢复并向前。
简而言之,怀斯曼倡导我们主动创造、发现并抓住机遇,而非坐等好运降临。正如爱迪生的例子所示,成功往往源于比他人更广泛的寻找与尝试。
近期一项关于个人创业成功率的研究也揭示了类似规律。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人再次创业成功率高达30%,而有过失败经历者为20%,首次创业者的成功率仅为18%。可见,创业者的运气似乎与个人经历紧密相连。若从事风险投资,选择有过成功经验的创业者更为明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成功者并非初次尝试便告捷,而是历经多次尝试与失败后方获成功。这种乐观态度与坚韧精神恰是幸运者的核心素质。
最后,让我们以佛学视角审视上述实验。佛学中的“痴”指心中被某种情绪主导,导致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在实验中,不幸者仅关注与任务直接相关的照片和咖啡,忽视了其他有价值的信息,这正是“痴”的体现。而幸运者之所以幸运,就在于他们能超越主观视角,时刻察觉周围事物的价值,这恰恰契合了佛学中的“正念”。
由此可见,佛学并非迷信,其智慧对于指导现实生活具有深远意义,关键在于能否深入领悟并实践。
今日为您推荐的经典电影是《摩登时代》(Modern Times),这部影片于1936年在美国上映,是一部集剧情、喜剧与爱情元素于一体的杰作。该片由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亲自执导、编剧,并担纲主演及配乐,充分展现了这位电影大师全方位的艺术才华。
《摩登时代》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深刻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挣扎。卓别林饰演的主角查理,是一名在流水线上辛勤工作的普通工人,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使他在精神上饱受折磨,甚至出现了短暂的精神失常。影片通过一系列幽默而辛酸的情节,如查理在工作中对六角螺帽的痴迷、使用荒诞的“吃饭机”时的窘态,以及他在社会底层的漂泊生活,生动刻画了机械化生产对个体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异化。
影片中,查理与一位同样在社会边缘挣扎的流浪女子(宝莲·高黛饰)相遇,两人在困苦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的故事在笑中带泪中展现出人性的温暖与坚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摩登时代》不仅是卓别林无声电影时期的巅峰之作,也是他对现代社会机械文明进行深刻批判与人文关怀的标志性影片。尽管影片以默片形式呈现,但卓别林精心设计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精心编排的滑稽场面,使得影片的幽默与情感传达跨越了语言与时代的界限,至今仍能触动全球观众的心弦。
此外,卓别林亲自操刀的配乐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感染力。旋律优美的主题曲与情节紧密结合,既烘托了喜剧效果,又强化了故事的情感深度,成为电影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摩登时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以及卓别林深入人心的表演,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人们在欢笑中反思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同时也传递出对普通人坚韧生命力和纯真情感的赞美。对于任何热爱电影艺术、关注社会变迁或希望领略查理·卓别林非凡才华的观众来说,这部影片都是不容错过的观影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