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人性之善恶

人性之善恶

作者: 秋色斑斓 | 来源:发表于2020-04-02 19:11 被阅读0次

    中国古代先贤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一直很怀疑。

    为了求证这个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疑问,我很早以前就非常注意观察刚出生的婴儿的行为表现。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以后,这种观察更加方便贴近。

    我得出了自己的判断:其实,人之初,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就是生物本能而已,如地里冒出的一朵花,一株草,一棵树,一只小松鼠。婴儿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饿了,就会伸出小手,去拼命抓乳房,抓奶瓶,往自己嘴巴里塞,而不需要任何人教。

    善和恶,不过是人们后天人为地架构起来的一套道德评价标准,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一套概念。人之初,如花,如苗,如松鼠,只是大自然里的一个物种,你很难说它是善的还是恶的。其实是无所谓善恶的。

    远古的先贤,无疑是智者,智力超群。但出于各自的种种主张和目的,有时也会忽悠人的。尤其是忽悠智力平常的朦昧之人。所以不可尽信。

    通过观察婴儿,我发现,人之初,自利性是肯定的------确定无疑,与生俱来。自打从两肚子里出来开始,人就会本能地伸手抓东西,往自己的嘴巴里面塞,天生就会,天性使然。如虎之捕食,羊之吃草。因为他(她)饿了,渴了,要从外界攫取食物和水满足自己。婴儿有时会抚摩母亲的乳房,亲昵爸爸的脸,估计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皮肤饥饿或是寻找依靠的需要,并非一定是为了传达亲善之意。这些都是生存的本能驱使,根深蒂固,力量巨大,不可逆转。

    随着小孩子的成长,大人开始“教育”,有意无意地给他(她)灌输一套善恶观念和评判标准。为了让他(她)容易接受,还会辅之以各种奖惩的措施,就像驯兽师使用鞭子和食物驯化动物一样。于是孩子空空如也的脑袋里慢慢地就有了善和恶的观念。于是便有了孔融让梨之类的千古佳话。

    在人性中,所谓的善和恶,是共存并势均力敌的。

    人性是强大的。道德在人性面前,常常不堪一击。因为人性是天生的,道德是人为的。人为的终究斗不过天生的。人性的力量常常远超道德的力量。例外是有的,但只是极其少数,也不会是常态。

    孔融让梨,为什么叫“让”呢?“让”,是不是本身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本来应该是我吃的或者本来我是想吃的,但我强忍着不吃。可见难度之大。正因为如此高难度,才会被津津乐道一两千年。

    人性比道德要牢固得多。要想狗不吃屎,猫不沾腥,恐怕比阻止日升月落还难。现在养宠物狗的人很多,狗狗应该是不吃屎的。但这并不代表狗狗彻底改变了对屎的渴望和向往。只是没屎可吃而已。一旦有朝一日无狗粮果腹而又正好遇屎,十有八九会故态复萌,扑将上去。

    因此相信一个人的道德,不如相信一个人的人性。这样思考和处理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错。不会跑偏。

    如果一定要说人之初,是性善还是性恶。只能说,人性之初,既包含着善也包含着恶的因子。最后他(她)是长成一朵善花还是一朵恶花,全看他(她)遇到什么样的土壤和气候环境。

    没有永恒的善人,也没有天生的恶人。只要环境方便,善人很容易变成恶人。转变常常只在一念之差。而反之并不亦然。

    人性就是潘多拉的魔盒。如此而已。

    古圣先哲也云:凶器在手,顿起杀心。没有制约,私欲泛滥。已是一针见血。

    最不变的是人性。最善变的是人心。父母有时也会欺骗子女,子女有时也会欺骗父母。或是出于善意,或是出于恶意。

    圣贤说话尚且有谬误,甚至隐含欺瞒。何况是常人呢?世间的真相,需要用自己的脑袋独立思考,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人云亦云,终究是糊涂虫一条。

    愿意做一条糊涂虫还是一条清醒虫,度此一生,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但有一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想到要选择和可以选择。原因复杂。

    相信道德,不如相信人性。相信人性,不如相信规则。规则需要大家坐下来,平等协商,充分沟通,科学论证,共同制定,共同维护。

    但规则有时会被暗藏心机的狡狯之人变戏法似地篡改。维护规则需要智慧、勇气、力量,有时甚至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不维护规则,将会付出更大更持久的代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性之善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rf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