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久以来,我们自己在进修、在用功,有什么标准可以证明自己的“行法”(修行)是对的呢?
不管任何的“禅定、修炼、数息、念佛、白骨观、参话头” …… 在经过一定程度后,都会有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身心)。前者主要有八种,称为“八触”,后者则为“十功德”。

八触
所谓《八触》是:“动、痒、轻、重、冷、暖、涩、滑”。
1、动:一个修行人在经过“制心一处”的训练后,心念渐能专一,气也会加强。加强的气会带动身体、调整身体,使之进入健康的状态。进入“禅定”后,色身便不会再动了。
2、痒:身体好像有几百只蚂蚁在爬。
3、轻:身体感觉轻飘飘的,甚至有浮上来的感觉,很舒服。
4、重:有时候像被钉在十字架上,非常沉重,甚至把心情都拉了下来。
5、冷:有时候会觉得冷,越来越冷……。
6、热:有时会热,一直不停的冒汗。
7、涩:有时会感觉皮肤涩涩的。
8、滑:有时候会感觉很滑,像曼鱼一样滑溜溜的。
这些境界相…… 每个人的状况、感受会不一样。有时几种状况同时出现,有舒服的,也有不舒服的。
对于这些我们只要把它观照清楚就好了,不要理会它,看着它出现,增长、消失…… 而我们的身心也在这“生灭”的过程中,得到成长跟超越。
八触是过程 不要执着
心理上的变化,是“学佛修道”人的主要目标,也是工程面主要的一个标的。不过当“心理”产生变化时,“色身”也会跟着起变化,而这部份是附带的,不是主要的,但是,却有很多人会在这个地方去寻求发展。
在色身上的变化,主要就是“八触”,是每一个修行“禅定”的人都会经历的;而刚开始最常见的,就是自己的心会摇动,这个叫“动感”。
心里的动,常常会误以为是色身的动。透过你一再的观照色身以后,就会产生色身的变化。这个色身的变化,就会带动我们,你就误以为这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气动,透过气动的引导,你可以练气功、可能飞檐走壁、也可能有轻功、有内功,但是,这些脱离不了“生死轮回”。

一个修行者,进入初禅定之前,这些状况会先调整好;进入禅定以后,就不会再动了。假如,你一直动、动不停,没有办法调整好的话,那自己就要要求自己,不是要求你的色身不能动,而是要去掌握你的“内心”(正知正见)。
要记得,修行为求“了生死脱轮回”。八触只是修行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不应看重也不必在意。若是沉溺于追求色身变化、想修得“神通”,那就远远背离你修行的初衷了。
十功德
所谓《十功德》就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皆是“心理”上的变化。
在入初禅定之前,在“心理”上会有几种应有的变化:
空
第一个是“空”。还没有入禅定前没有真正的空--也就是这并非“般若”空性的空,但是,内心里头会比较干净、比较空灵,不会很复杂、不会有很多的烦恼,能够放下那些没有必要的、夹杂的信息。
换句话说,可以很容易舍弃很多东西,如名、利、财、食、睡,这些通通可以放下。
一个行者端身正坐,假如还夹杂着这些东西,你怎么有可能修行?看起来在这里坐着,蛮像一回事,其实心理正在百般计较,那不叫行者了。
所以,我们自己可以检讨得到,是不是把这些放下了?这当中,难免还有一点淡淡的习气在,因为还不是真正的成就;但是粗的、粗中细的、细中粗的这些部份,要通通把它放下才对,这是第一个。
我们可以检视自己,如果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挂在心头,那就是在参话头的过程中,没有进入状况。参话头是让我们“停心”,把心停住;心一停,那些杂思杂念,应该不再染着上来才对。
既然没有那些杂思杂念,舍的功用就发挥了,空灵的现象就现前了。心理的这一相,第一相,你有没有现前?这是我们在抽象中来讲的心中相貌,行者入初禅定前,心中应有的相貌。这是第一相叫作“空”,当然,它跟般若空性的空,是不一样的。

明
第二个相貌是“明”。明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清净);在作什么,你很清楚。你把那些杂思杂念舍弃以后,那么在体上,心理的作用应该很明白。
虽然这些还是凡夫的心理作用,但是,身为一个行者,对于凡夫的心理作用是很清楚的;凡夫自己本身是不清楚,那行者是很清楚的。
所以,凡夫的心怎么动?行者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个看不清楚,就表示你还是凡夫。行者对于这个基本的部份,应该要掌握得很好,你不应该掌握不到,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
所以,心王、心的存在、那个意识形态,你自己要知道。别人的意识形态不知道怎么样,但是,心的作用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你可以看得很清楚。
若自己的“意识”形态是什么样子你都搞不清楚,你怎么知道人家的意识形态是什么样子。所以,自己的心的作用,一定要弄得很清楚。这个叫“明”,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定
第三个相貌是“定”。这个定是世间人讲的定,不是禅定的定;定字是一样,但意义不同,因为还没有到达初禅定,哪会现禅“定”的相?
但是,像世间人讲的,他一辈子只上一个班,从毕业到退休一直在那里,心也从来没有波动过,这个就是世间所讲的定。
我们的心,经过这样的停心训练,参话头、看话头、守住这个话头,那么现在,你是不是安住在这里,而不会起烦恼?这个就是定。
参这个话头,结果又在看那个话头,望着那边一个话头;每天进禅堂,坐、跑、站,在心里会不会想……今天天气这么好,出去溜一溜不知道多好。
会的话就是没定!还有这种情况,表示我们的法在行法上,你还不得力,你还没进入状况。
我们需要进入状况,怎么排除其它的、闪动的妄念,这些都是行者要具备的心中相貌。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吃饭的时候,还有挑选这个菜、挑选那个菜,心中不定。
我们训练停心,不作余思余觉,安住在这个话头上,所以,定是入初禅定前的一个心中相貌,这是第三个。
智
第四个相貌是“智”。这个智不是我们“般若”智慧的智,因为你还没开智慧。这个智叫作“聪敏”。
你很灵敏、敏捷、明利,对于事情、对于你心理的那种运作,你能够觉知到;不再像以前老是搞不清楚。
这个地方的智慧,不是要你显“神通”的那个智能,这个智能只是把你那种僵化、惯性的那个部份给抖落掉。好像被卡住很久生锈的镙丝,你现在要把那些铁锈,先把它抖落掉,才有办法转得动,这个智就类似那个状况。
原来你那个心,一直卡在那个地方,一直有一些旧有的噪声,一直带在心上,放也放不下,自己一直在那边想“我这样对吗?我那个对吗?”这就没有智。
当你把那些旧有的放下以后,自然就会灵巧起来;否则那些旧有的,就像那个锈一样,会把你给卡住了,你整部机器都动弹不得。
你能不能把那一些先给抖落掉?那你就会明利、会很清明,看事、处事、反应,那都会很灵巧,那就是我们讲的聪敏、伶俐;你的脑筋会有一种很清爽的感觉;脑筋一清爽,身体就会跟着清爽。
经过这样的训练以后,我们的心应该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个是行者入初禅定前,心中应有的相貌。
善心、柔软
当你产生前面的“空、明、定、智”后,我们内心就会出现变化,“善心、柔软”就一起都来了。
喜
初禅前十种相貌中之七种,“喜”。行者内心安住、使心停住,叫作“停心”。用我们的道场来讲,行者安住话头,深参话头的同时,你逐渐会产生一种“喜悦”。
没有这个喜悦,那你当然不会再想参话头。当你参到枯寂的时候,你会觉得无聊,无聊就不会再参下去了,你会想尽种种办法跑掉。
所以“喜”,必须产生。用世间人的话来讲叫作“食髓知味”,我们叫作“法喜充满”。
你有没有在这里产生这种喜悦?假如没有的话,就是弄错了。就是用心不力,才不会产生喜悦。所以这一相,很容易作为一种检验。
有些人枯寂了,像枯木一样,没有喜、没有乐、也没有抗性,捡一句口头禅“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没有来就乱斩,坐在那里也不知道怎么样,那这样的话,没有“喜”,这个也不算修行。
已经养成那种惯性,吃饱饭没事,两腿一盘,就坐在那里,跟木雕的像一样,这个不算修行、不算用功,所以“喜”是自己检验自己工夫的一个方法。你有这种喜悦,那你坐着会充满活力。
乐
第八个是“乐”。乐比较微细,这个比较微细的乐,你不一定在坐中感受到。跑香或者其它生活中,乃至洗脸、用餐,你都可以感受到那一种欢喜,你讲不出来。而且呢!你会经常的流露出来。
眼神也好、脸相也好、身体的动作也好,你自己可以感受到,你成天非常的高兴,不知道高兴什么,好像每个细胞,乃至耳朵都在跳舞。
这是获得大利益,内心里头,应该要到达这样的“境界”。假如没有这种感觉,你说有大成就,那都假的。假如,你一坐就有这种感觉,没有坐,就没有这种感觉,这表示还没有入禅定。
你坐的时候,有;没有坐的时候,也要有。尤其是只要你想摄心,就有。那这个时候,你就接近禅定了。
所以修行是一个非常踏实的功夫,它不是虚幻、不是乱讲的。喜是比较粗的喜悦,乐是比较微细的喜悦,当这两个产生现象的时候,你就接近初禅定了。
这种喜乐,它不是世间的那种狂欢、中奖的高兴、或者结婚的高兴。不是!它是内心里头一种泉源,内心里头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像一团火球在全身跑,全身发热的那种情况一样。
解脱
第九个叫作“解脱”。这个解脱也不是我们讲的真解脱,而是我们讲的“你内心的一些束缚完全放下了”,意识形态对你的束缚当然也减低了。
因为你“法执”还没破,所以不可能说没有意识形态,但是,世间的妄想、执着、攀缘,这些你已经渐渐放下了。
有烦恼,但能当下止住:当你能够把困扰身心的妄想放下,那才叫作这里的“解脱”。
这个解脱,不是了生死的解脱;这个是我们讲的粗中粗、粗中细、细中粗的这个阶段,那你要能够放得下。
刚开始打坐着的时候,一坐下来别的没有,家里的大事、心中的仇恨窜起来的时候,在那边猛烦恼、妄想一堆、团团转…… 要把这些烦恼逐渐、逐渐会放下,这个叫作解脱。
随着境界的来临,“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的现前,你的相貌就开始转变。
这些情况不一定来至于禅修,从生活中处处都是修养,或者其它法门也可以获得,但是,禅修中的这一种经验,是最明显的,因为在坐禅的时候,这种境界你感受得最清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行法,有这样的状况,你自己未必知道,但是别人会先看到。因为你的改变,你自己没有留意到,但是外人一看,他可以看得到。
但是禅修,你自己会比别人更清楚、更了解。一个真正的行者,自己有什么变化,自己是清清楚楚的,你有没有进展到这个地方,那你应该要能够掌握得到。
到这里一共有九个,这九个当中,它已经逐渐让我们具足了要进入初禅定的一些条件。
初禅定,五禅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
那么“寻、伺”就是“定、智”再加上“喜、乐”。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变化,“善心、柔软”就一起都来了。
境界相应
心一境性就是第十个“境界相应”,前面这九个你没有彻底解脱,就没有后面那一个。境界不相应,你修的百分之百是“魔”!就像一个人格不完整的人,他修行的功夫很高,一定是魔。
人格不能矫正过来,那么一切成就的是:上品魔王、中品魔子魔孙、下品魔女。所以,基本人格一定要先具足。
前面这九个功德,是人格养成当中的完美阶段,你只有把这些妄想、欲望给放下,那你才有可能随着境界而进入禅定。
“十功德”是修行人一个非常好的指标。我们在整个奋斗修行的过程当中,要经常以这个来作自我勘定。
行者要入住初禅定之前的十种心中的相貌,你自己要懂得检验自己,至少要以这个作为标竿,往这边去靠拢,修行不要盲目,这是很好的一种检定的方法。
这在基础的时候,你必须去分辨清楚。然后,那些境界现前,我们叫作“不相应行法”,它与法不相应,你就随它过去,不要理它。

感恩宇宙万事万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