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第六是“大宗师”,这一章上来一大段讲的都是“古之真人”如何如何,他们无可无不可,无情亦有情,视生如视死,喜怒通四时,“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这些语句看得我昏昏然,毕竟,咱们都没见过这些古之真人,这样的境界还真是不好理解。如果试着使用语句来解释,就是他们无论出世入世,无论起卧坐行,全都循道而为。
这些真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达到这种状态,可算是“至矣”!拥有真知,也就是悟道了吧——明了天地之道和人之道。天地之道,就是天地自然万物之理,只这一项,就难倒天下人了。听樊登读《世界观》,讲从古至今研究自然科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伽利略,到牛顿、普朗克、爱因斯坦、波尔,一个个建构,再一个个解构,一度似乎出现了统领万物之理的学说,可转头就被另一个理论所打破,于是解构、再建构。。。
再说人之道,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句拗口的话,让我想起了雨馨老师讲过的“第二见”(见下图),以“知道自己知道的”来养“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延伸一下,也可以说:以“知道的”来养“不知道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谦逊,通常人们习惯于呆在第一象限中,而无视其他三个区域,岂不知那些区域是更大的;其次,这个“养”字,告诉我们,不能心急,在觉察的基础上,慢慢地“养”,才是符合“道”的——欲速则不达,而以平常心对待,说不定某一天就放大光明——这也是道。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 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来来源于此!联想到人事纷争,与伴侣的、同事的、朋友的、敌人的,在干涸的水中相爱相杀,何不跳出来,退一步海阔天空,放过他人,其实就是放过自己,相忘于江湖,岂不大家都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