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415f6c482cfb3b42.jpg)
仁者又何以乐山?《韩诗外传》同样进行了释读: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焉,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气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所以乐于山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山是草木生长的地方,鸟兽繁殖的地方,也是生产国家财富和百姓日用之物的地方。生产财富和日用之物不是为了自用,四面八方都可以到山上采取,山都无私地给予。山还生出云,生出风,使天地贯通,阴阳和谐,雨露润泽,万物赖之以生长,百姓赖之以食用。这就是仁者特别喜欢山的原因啊。
【原文】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09001398e4249f18.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ff18a75c4fdec16a.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7ef51226145b3f90.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918eb1aed69c48ae.jpeg)
【原文】6·25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①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评析】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原文】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③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①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②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③陷:陷入。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f1a70d2988676bf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