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永远有改不完的作业,太多的题目要讲,太多的课件要修改。有时候,我无法迅速完成积压的工作,花太多时间在低层次的知识业务上,还有意义不大的各种会议要开。
一、停止加班,空出时间
当情况特别糟糕时,我总要通过加班来赶进度,然后发现学生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课间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其实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不是加班加点,而是停止加班,空出时间。
读到这段话,我眼睛一亮,决定把没做完的工作留到每天早上上班前或者周末,决定把晚上的时间留给学习或者联系家人。
想做到持之以恒地进步,充实自己必不可少。正如一台机器,要做大量的功,向外输出部分必须通过充电补充,否则机器终有一天能量耗尽。充实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教他人,得到第一手信息。对于我而言,就是向同行请教教学思路,再结合自身的风格安排教学流程。
二、不要吝啬交际费和饮食费
这里指的并不是公司、单位提供的交际接待费,而是从你个人收入中支出的交际费。存钱当然没有错,但二三十岁的年龄,最好还是把钱用在自我投资上。除了必要的购书费用,跟人见面吃饭的钱不能吝啬。
要熟悉公司、单位有哪几家性价比比较高的饭店,便于自己请客派上用场。想要获得第一手信息,也要自己去吃饭,肯定要花一些钱,但这部分钱都是自我投资。
三、怀着无私付出的心态
大家常用“付出与回报”形容人际关系,总是单方的获取信息,关系并不长久。
有意识锻炼自己的信息提供力,如果你成为了信息“连接点”,其他的信息自然会向你汇聚,人际关系网自然形成。当然,也不要过于追求短期利益,目光放长远一点,自己家的雪扫好了,还借车帮人家运输雪,一路通到底,于人于己都好。
四、格式化的思维方式
《12个工作的基本》一书作者到三十多岁才养成学习的习惯。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决定一年读150本书。他买来了新版的经济类书籍,平均每个月看13本,大概两天读一本书。每读完一本就把书名写在日历上,月末没有完成目标,就熬夜完成。
当然,作者也承认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没记住。一年以后,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思维就像经过格式化一样,各种经济知识彼此有了联系。再读经济类的报道,就能挖掘一些背景信息了。
五、超强的语境理解力
这个能力依靠三种能力支撑:感情控制力、逻辑思考力、表达能力。
同对方交谈,沟通意见,大前提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一言不合就怒发冲冠,不可能与对方有感情上的共鸣。
逻辑思考力就是要把自己的观点,重新排列组合,解开语言千头万绪的过程。
心直口快难免伤人,说话慢的人也会噎死人。语言表达力关键在于受众与表述人互相认可的程度,沟通环节是否顺畅。因为“会说的赶不上会听的”,语言节奏也很重要。
后记
其实,最初从事什么工作不太重要,因为人的想法会不断改变。毕业七年,我换过几份工作。机遇接二连三,有偶然因素,也有醒悟,最终在三十岁这年坚定了人生方向,也会坚持下去。
就像作者给大学生演讲时常用的一句话:“一开始请以漂流的方式行动,过段时间再切换成登山型。”
漂流目地不是抵达河流下流,其价值在于拼尽全力穿越激流的过程。这样即使你没有长远目标,也在全力追逐短期目标。这样的经历会让你提高自身能力,比如前文提到的看150本经济类书籍。
总有一天,你会确定自己想要攀登的高山,然后向着顶峰笔直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