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是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中叶活跃在中国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于这个民族的称呼,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晋书》作“螺蠕”,《魏书》作“蠕蠕”,《宋书》作“芮芮”,《北齐书》作“茹茹”,然而,“柔然”却是这个民族自己对自己的称呼。
柔然与北魏几乎是同时崛起,当北魏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中原的时候,柔然就成了北魏大后方的劲敌!柔然春夏则退还漠北大草原,秋冬则南下抢掠。北魏为了防御柔然南侵,太武帝时期先后在阴山一线自西向东设立了沃野(今内蒙古五原县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县)、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抚冥(今内蒙古四王子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和怀荒(今河北省张北县)六个军镇,派鲜卑重臣重兵戍守,以拱卫京师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北魏在南下中原的同时,在北方与柔然几乎年年有战事,仅太武帝就御驾亲征七次北击柔然。公元四二九年,太武帝率兵一直打到栗水(今克鲁伦河),大获全胜,柔然大檀可汗西逃。太武帝沿栗水西进,分兵追击,北边越过了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这次战争使柔然一度衰落,原本臣服于柔然的西方许多部落都相继叛离。到了献文帝时,公元四七零年,再次大破柔然,北魏军队十九天时间辗转六千余里,斩首柔然五万,从此柔然彻底臣服于北魏,屡屡遣使朝见北魏皇帝,也与北魏进入了相对的和平期。
北魏正光元年(公元五二零年),柔然统治高层内部发生了夺位混乱,同时来自西方的高车族趁乱对柔然也进行了强大的军事攻击。九月,刚当了十几天可汗的阿那瓌逃到了北魏避难,谒见魏孝明帝,请求北魏朝廷的庇护,并帮助返国。
此时北魏已经不再有当年太武帝的河朔雄风,也不再有孝文帝时代的文治武功,呈现的是天子幼弱、太后淫乱、权臣倾轧、公卿奢靡,北魏的社会正处于失控状态,一步步地衰亡中。柔然阿那瓌的到来,北魏高层看到了高车族兵锋的强劲,决定采取“扶植柔然、抵御高车”的战略,以柔然作藩屏扼制高车的东进。同年十月,北魏孝明帝在洛阳显阳殿高规格地宴请阿那瓌,封“朔方郡公, 蠕蠕王, 赐以衣冕, 加之轺车, 禄从仪卫, 同于戚藩”;同时在边境收纳柔然各降部。
正光二年(公元五二一年)十月,北魏朝廷派大军护送阿那瓌返国。此时的柔然经过高车的攻击和自身部落混战,内部反叛势力已经消耗殆尽,阿那瓌重新秉政,着手整顿内部秩序。北魏不仅重新确立了阿那瓌的可汗地位,还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资助柔然恢复元气。
在北魏的帮助下,阿那瓌带领柔然逐渐恢复了大草原的气魄。
正光三年(公元五二二年)十二月,阿那瓌再次请求北魏调拨粮食,理由竟是“给春耕作种子”!这次北魏更大气,一下子就给了一万石。北魏对柔然绥靖式的支持,让阿那瓌有了更大胆的想法,作为草原的一代枭雄,阿那瓌决心恢复柔然在大草原上霸主的地位。眼前是绝佳的时机,西部高车等族暂时退去,南方的北魏外强中干。阿那瓌的中原之行让他对北魏朝廷内部认识极其深刻,北魏权臣相互倾扎掣肘,皇帝年幼大权旁落,皇族奢靡无度;更重要的是当年强劲的北方六镇现在不仅武备松弛,而且自孝文帝迁洛以后渐受冷落,六镇军户沦落为贱民,对洛阳豪门颇有怨气!阿那瓌决定再一次试探北魏的底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