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今日看点
大明悲歌——崇祯南迁始末

大明悲歌——崇祯南迁始末

作者: 李_彦 | 来源:发表于2017-04-19 08:49 被阅读130次

    【一二二三 写历史的工科生】

    文:李彦

    转载分享请私信,盗文抄袭必究!

    绝对干货!快收藏转发!

    南迁之议

    崇祯十七年二月形势图(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论起明末崇祯南迁之议,大家都常叹息不绝,很多读者只知南迁最终以失败告终,对于这其中的具体过程却不了解。

    笔者将勾稽《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绥寇纪略》、《烈皇小识》等史籍资料,为大家详尽还原这段决定明朝命运的历史过程。

    此文为历史科普文,此后将另行撰文详细探讨“南迁失败的原因”,严格遵循史料为诸位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首提南迁——懿后拒绝

    南迁之议前后多达五次。虽然最终被崇祯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为由彻底否定,但有史可查的第一次南迁却是由朱由检本人亲自提出的。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已经彻底取得松山战役胜利后的清军,再次从墙子岭分道深入明朝腹地,接连攻破蓟州、真定、河间、临清、海州等地,北京城周边郡县几乎被全部攻占。到第二年四月北归时,清军总共劫掠府州县共八十八处,人口三十六万九千余众,牛羊马匹、金银珠宝无数。

    崇祯皇帝朱由检:君王死社稷

    清军深入明土竟几乎抵御,便纵兵耀师大肆劫掠,明廷一时大为震动,更为不幸的是内部李自成围困开封,三路明军解围不成反遭大败。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时局下,崇祯连夜召集首辅周延儒商讨南迁之策。

    但不料消息走漏传至后宫,天启帝懿安皇后以“宗庙陵寝在此,迁安往?”力劝崇祯坚守京师御敌。随着清军撤离关外,孙传庭率领的陕西军、左良玉率领的荆楚军休整秣兵,朝局形势稍显缓和,崇祯也就将放弃了此次南迁。

    再论南迁——诸臣不语

    但随着崇祯十六年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于潼关,陕西全境失守,明廷形势再度恶化。松山之败后,明廷只剩下三支主要作战部队,其一是驻守荆楚一带的左良玉,但其早已兵骄将傲,逐渐不受朝廷控制,不可依赖;其二是驻扎在山海关由吴三桂率领的辽东军团,然而辽东军担当抗清重任,不到万不得已之时绝不敢轻动;其三便是相较而言听命于明廷的孙传庭所率领的陕西军,但战功显赫的陕西军随着孙传庭战死也烟消云散,这也是为何《明史》说“传庭死,明亡矣”的原因。

    大明忠良孙传庭:传庭死,明亡矣(影视图片)

    崇祯十七年正月,占据西安称帝的李自成发檄文东征京师。鉴于手头已无兵可用的危局,南迁之议便再次被提上议程。时任左中允(六品阶)的李明睿在正月初三于朝臣中主动首提南迁:“诚危急存亡之秋……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徐图征剿之攻。”崇祯见奏疏后,连夜将其召入宫中商讨对策,连问其有关军饷、接应、驻扎等事务。得到需要兵部和户部大臣支持的回复后,崇祯于十九日上朝面对内阁六部重臣痛哭陈述。

    但朱由检仍不愿直接提出南迁的构想,仅仅以“朕愿督师,以决一战,即身死沙场亦所不顾”来向朝臣表明心意,希望大臣中能有人站出来提议南迁,崇祯再顺势应和,这样给自己一个台阶能够顺利迁都。

    熟料这些位居六部内阁高位的大臣都是权术高手,对崇祯用意心知肚明,竟无一人站出来提议南迁。这些大臣们主要担心提议南迁后承担政治风险,一方面是朱由检此人绝对会推卸责任于提议的大臣,另一方面也是有前车之鉴。

    早在正统十四年明军遭遇土木堡惨败,明英宗被俘后,京城大为震恐。当时的翰林院学士徐珵提议迁都南京、以避敌锋,被当时力主坚守京师的大臣于谦等痛斥,其政治生涯因此被毁,甚至遭致多方耻笑,在当时政坛毫无立锥之地。最后只能改名徐有贞,投机明英宗发动南宫夺门政变才一举翻身。

    一代名臣于谦:土木堡之役后力揽狂澜,从崩溃边缘将明朝挽救

    六部重臣和阁臣正是知道崇祯帝品行,从而绝不敢站出来主动承担责任。但在崇祯的一再逼问之下,这些权术高手立即转变策略,竟纷纷表示愿意代帝出征,与叛贼决一死战,决口不提南迁一字。朱由检万般无奈之,只能作罢,南迁一事再次搁置。

    三议南迁——太子监国

    虽然六部重臣无人站出力挺南迁,但崇祯却没有放弃南迁的意愿,私下做出了一定的部署安排。大顺军主力进入京师最后一道屏障山西之后,朱由检便命左懋第前往南京查看沿途水陆兵马安排,命天津巡抚冯元飙前往沽口置办漕船三百待命。

    明末天下大乱,闯王所到之处受到百姓支持

    随着山西战事不利,太原、沂州等相继失守,时局再次紧迫。此时左中允李明睿公开上奏提议,将南迁最后一层纱纸捅破。他建议皇帝迁往南京以图兴复,留下阁臣辅助太子留守北京抗敌。崇祯心知肚明但尚未发表意见,而听到阁臣留守的提议后,内阁首辅陈演便立即坚决表示反对。遭到首辅拒绝后,左都御史(正二品阶)李邦华站出提议“皇上即不南迁,宜令太子诸王居旧都(南京)”,同时言明“臣与有识筹之已熟,惟上速图之”。

    崇祯初次听到这个提案时,其实已然心动。天子留守北京以表明不放弃宗室陵寝,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后,便能有机会再寻求移驾南京。正打算将此议执行时,熟料兵科给事中(从七品阶,但权限极大)光时亨竟站出来反驳:“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以诸臣试图另立皇帝来驳斥太子南行的提议,说到这分头上,众臣若再站出来提议南迁便如同造反,所以当时无人再敢发声。光时亨这一驳斥气的崇祯大骂:“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骂完便拂袖退朝,第三次南迁之议只能再次搁置。

    四议南迁——大势已去

    随着山西战事越来越不利,全境沦陷只是时间问题。二月二十七日,崇祯再次于朝堂商讨南迁一事,此次是决定南迁之议最终能否实施最为关键的一天。李邦国和李明睿提出皇上南迁和太子前往南京两个方案,此时唯独少詹事项昱出声应和太子监军一事,其他重臣再无一人进言。

    万般无奈之下,崇祯决定以玉石俱焚之计逼迫大臣表态。崇祯厉声道:“朕以天地祖宗之灵,诸先生夹辅之力,或许不至于此。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大臣们见崇祯绝境之处,竟然试图胁迫众臣一起殉国,便转而支持太子南迁一事。崇祯见状心中大恨,一时怒火兴起,“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孩子家做得甚事!”朱由检以太子年少不能成事为由彻底拒绝,,决议死守京师,这一举动也断绝了大臣们南迁保命的活路。虽有第五次南迁提议,但此时商议的失败意味着此后已经没有任何南迁的可行性了。

    自此之后,大臣便一案不提,一计不出,坐等大明江山覆亡。

    终议南迁——君王死国

    三月初一,总兵周遇吉战死,宁武关被李自成攻破,当晚,大同总兵姜瓖投降,紧接着居庸关、昌平被大顺军攻克,山西全境沦陷。三月六日,崇祯见南迁已无可能,便下令放弃宁远,征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密云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火速率兵入卫京师。

    十一日,大顺军攻克宣府,十五日抵达居庸关,总兵唐通以关迎降,同日代帝出征的李建泰被部下控制投降大顺。此外,另一路由刘宗敏和刘芳亮率领的大顺军东渡黄河、出固关,自南面攻克保定,彻底将明廷南迁的漕运之路阻断。

    李自成两路进京路线图

    在这种危机时刻,驸马都尉巩永固于三月四日面奏圣上,劝崇祯移驾南行,自称可以召集京师义勇十余万扈从随行。这种话其实只为劝崇祯下定决心南行,根本没有可行性,所以当时朝臣均斥其荒诞。

    七日,天津巡抚冯元飙之子冯恺章入京,而此时南行最佳路线的京杭漕运已经被断绝,只能建议崇祯迅速自天津从海道南迁。无奈大顺军势如破竹,崇祯已经决议等待吴三桂的辽东勤王之师死守京师,冯恺章上奏不能达天听,只能痛哭而归。第五次南迁之役也就彻底破产,明廷也再无生机可言。

    明思宗朱由检煤山殉国处

    后面的事情大家已然十分清楚。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围困京师。十九日拂晓时分,崇祯绝望之际于煤山自缢殉国,大明二百七十余年基业自此败亡。

    参考文献:

    [1]李亚鹏.浅析崇祯救国之策失败的原因[J]

    [2]高小娥.试论1644年南迁之议[J]

    [3]周启志.崇祯末年“南迁之议”评析[J]

    [4]王昊.崇祯与“南迁”之议[J]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明悲歌——崇祯南迁始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dc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