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微尘
对缠中说禅“道不同,不相为谋”解读的分析

对缠中说禅“道不同,不相为谋”解读的分析

作者: 背后国文 | 来源:发表于2020-07-22 11:28 被阅读0次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三九》,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钱穆译】先生说:“各人道路不同,便无法互为谋虑了。”

    【杨伯峻译】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傅佩荣译】孔子说:“人生理想不同的话,不必互相商议。”

    对本章,缠中说禅提出新的见解,他认为正确的断句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相”,去声,本义是“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然后就有了“选择”的意思。这里的“相”就是“选择”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选择”。“谋”,就是“征求解决疑难的意见或办法”,引申为“谋划、商量办法”等,《论语》后面还有所谓“谋道”、“谋食”的说法,和这里的“谋”是一致的。

    在这里,缠师把本章的主体认为是道,道是不同、不相的,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谋道的最高原则也是不同、不相的。先不说对错、合理与否,我们看他这样解释的依据。

    他说:这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成书以来,其断句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解释成“善恶邪正之间不能合作共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等等,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当成一个精英小团体了,把“圣人之道”当成了小道、私道,这是和《论语》、儒家“和而不同”的精神背道而驰的。试想,如果“道不同”就“不相为谋”,那何谓“和而不同”?难道“和而不同”就是在某个叫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组成的精英小团体里玩的一场无聊把戏?

      道,圣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会去“选择”的、也不会去强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圣人之道”之“谋”,就是“不同”、“不相”。“不同”,就是“异”,就像上一章“攻乎异端,斯害也己”所说,对“异”不能攻击,不能去谋求消灭“异”,否则就不能“不同”,就和“圣人之道”相违了;“不相”,就是“不以相而相之”,所有的选择都会有假设的标准,也就是以“相”相之,最常见的以“相”相之就是所谓的“以貌取人”,延伸下去,根据思想、观点、意识形态、经济水平等等,都是以“相”相之,都不是“不相”,是和“圣人之道”相违的。

    最后他得出结论是:而本章的重要在于,它确立了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谋道的最高原则:不同、不相。必须注意的是,“不相”,不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思想不加选择,而是指对不同个体、团体的行为,不能用一种权威、上帝等独断的方式来以“相”相之,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

    窃以为,缠师对本章的解读与传统、常规的解读没有根本的区别,虽然缠师高屋建瓴,从《论语》全面、综合的角度来指出孔子思想的精髓,有其廓大、系统、深刻的特点,但他的解读与先儒的解读不矛盾,甚至可以说是一致的。

    第一,首先我们肯定本章孔子不是讲道,是讲怎样行道。虽然缠师断句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表面上是把主体当作了道,然而他认为主体是“行道的君子”。所以这样断句没有切实的意义,只是说明了道的“不同”和“不相”,而没有突出本章的关键词“谋”。

    第二,综观《论语》,孔子讲的所有的道都是人道,而非老子涵盖“天道”和“人道”的道,但不论是天道还是人道,都是人和自然必然遵循的规律,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循人道,小人有小人之道,“盗亦有道”,每个人追求的、遵循的“道”各不相同,所以君子和小人会有那么多的“不同”,因此当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发现与小人的道不同时,当然“不相为谋”了。

    第三,不与小人的“小道”或“私道”“相为谋”,不是说把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当成一个精英小团体了,把“圣人之道”当成了小道、私道,也并非与“和而不同”背道而驰。君子“和”的是行圣人之道的人,协调差异,从不强求一致。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篇第四•三》)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君子追求仁道,希望普天下能“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篇第五•二五》),但小人反仁道,怎么可能“相为谋“?

    因此传统的解释“道不同,不能合作共谋”没有任何问题,是人道的一个方面,是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缠中说禅“道不同,不相为谋”解读的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ez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