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井隅,心向璀璨。 ——题记
本不打算写游记的,一是对北京知之甚少;二是写这真的需要耗费脑力与时间。可是出于自己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由衷敬意以及想留下些北京印象于我们仨人,所以我绞尽脑汁地想把它写好。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待业期间听闻老师杨昌济说法国正在招募华工。这时的湖南政局十分混乱,政权更迭,“教育摧残殆尽,几至无学可求”。毛泽东、蔡和森等人都觉得这是一条出路,便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出国前先去北京学法文,于是毛泽东等一行人便第一次踏入北京。
相比于北京,今日今时的我对于甘肃的兴趣更为热烈。可是由于一些原因,我们最终选择了去北京。朋友跟我说:“这么大了,我们连首都都没有去过,太尬了!”因而我们这几只井底之蛙有了想去北京看看的念头,这便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去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我们搭乘25日晚z227班次的火车,车上睡一宿,隔天上午便可抵达北京。我和朋友坐在靠窗的一侧交谈着,突然觉得偶尔坐起火车也是趣味无限。对于孩子们来说,跟着爸爸妈妈同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体验着不同于平日在家里的生活,周边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对于大人们来说,对坐在靠窗一侧、随心所欲的交谈,或卧床看着上方的隔板沉思发呆,听着火车行驶发出的嗡鸣声,皆是享受。归根到底,出来游玩本身就是件令人欢喜的事,与好友同游更是一件快乐之事。
此时已入夜,十二时。睡在对头的伙伴早已酣睡,舒缓的呼噜声以及这面上微露的欣慰神态都揭示着许君(浩阳)一定梦着些愉快的事吧。可我难以入眠,睡在窗一侧有风拥进,头疼;睡在过道一侧光照明显并有人往来,前也不是、后也不行,真是矛盾,于是乎第一夜便是在半眠半醒的状态下度过的。
许君酣睡day 1
火车晚点70分钟,上午9:30到北京站。随着密集的人流我们涌出通道,迎接我们的除了别具色的北京建筑还有这横空的烈日,正是这烈日可让我们这几日的行程吃了苦头,甚于高中入学那年军训,毕竟现在我们还需负重长途行走。
北京火车站打点好住宿,我们便前往清华大学,由于事先准备工作不充分,落了空,进入学校是需提前一周预约的。这是件遗憾事,没能进入清华园看一番,再与北京大学来作个比较,圆一下每位孩童年幼时都会纠结的问题:“北大好呢还是清华?”
惜别清华园想去清华园游览的意向由来已久,曾在蚌院图书馆看过季羡林年轻时所写的日记《清华园》,便被这位有趣、有才、真性情、还有些猥琐的老头深深吸引住了,直呼“这老头儿真可爱!”
季老在《一生的远行》中自述道,我生于辛亥革命那年春夏之交,也算个大清遗民。后“朝廷”退位,迎来了袁世凯,紧跟着军阀混战。三岁时一战爆发,五四运动又所知不多,只觉白话文新鲜。小学初中,跟随大孩子游街示威,焚烧外货,情绪如疯如狂。高中时期,国名党统治开始。大学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蠢蠢欲动。九一八事变后,随清华同学卧轨绝食,赴南京请愿。留德期间,七七事变,半壁河山沦为外寇占领,无法归国。漂泊异乡,听的是肚中饥肠辘辘和广播中希特勒疯狗似的狂吠声。大战结束后,千辛万苦经法国、越南回到祖国。又度过三年迎来解放。十年文革劳改批斗,牛棚杂忆。
如此丰富复杂的人生经历,着实令我艳羡。排除主观因素,一个人是有多幸运,老天才会赏赐于他如此美妙的生命时光呢。人自有命,尽管如此,可我还是想劳心费力扑腾一番,好让我这平淡无奇的生命稍稍波浪起伏一些。
《一生的远行》圆明园地铁站旁有两位男子见人招呼着有法儿进入清华大学,要一人70,我在衡量过底线,然后还价一人20后掉头走,心里想这二位投机取巧的“爷儿”会喊住我们,结果不然,看来这二位是想对得起自己在烈日下的辛苦付出,如此有原则,实乃票贩子们的楷模。清华园不得入,我们便过了马路来到了不远处的圆明园,买了票,入了园。
“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劫,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雨果的信)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圆明园的名字,随后历史课上听闻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十二生肖铜首异处又使我加深了许多印象。今日一入园,我只觉得它气派,此外就是大。有苏州园林那样精致的气息,又有皇家花园的气派。宽广的水面上,一片片荷叶随性排开,你用手机、相机随手一拍便是一副画。可惜就是天气太炎热了,没逛一会我们就得找树荫地歇息一会。
入园的游客们分为两种人,一种是顶着烈日、眯着眼擦着汗,费力地游走;另外一种就是缩在阴凉处,难堪地补水避热。我们仨就是在这两种角色间频频切换,不免发笑,这大热天的,有那么多人同我们一样花钱找罪受。
圆明园--接天莲叶无穷碧如果说上午逛圆明园是种煎熬,那么下午来到北海公园游玩则是一种享受。去北海的时候已经五点,临近傍晚时分也不过一两个小时,所以天热缓和了许多。此刻蓝天白云,微风拂面,只觉得分外舒适。
近水处方亭还传来欢快的洋味儿音乐,大爷大妈在那挥洒着不甘年老的汗水,展示着自己灵活的舞步,这一处方亭俨然成为了他们休闲交友的迪斯科舞厅。若不是还有下一行程,我还愿在这多驻足停留一会,这里实在适合择一风凉水快、阳光明媚的天气,或与两三好友并肩,或牵着女友的手一同同游,租一只小船荡舟于荷花丛中,畅谈国是、臧否人物、意气风发、“语不惊人死不休”,只管撒欢一整天。
北海公园傍晚时分我们仨来到天安门广场,此处有这么多人驻留,这种场面我还是去布达拉宫时遇见过。如果说布达拉宫对于藏族人民是种信仰,那么全国人民的信仰便在于此。天安门,毛主席,升国旗这几个元素似乎已成为每一位游客进京所必须要经历过的仪式,这就正如藏族人民会绕着布达拉宫转经(绕着转圈)。
我的弟弟此刻一定十分不能理解我哪里来的力气,见着天安门竟欢快地飞奔过去,仿佛那一刻全身疲惫不翼而飞。这就是信仰,也可说是喜爱,或者说是对于伟人的致敬,才致使我这般“回光返照”。我仿佛“看到一片绿洲”似的跑过去与天安门合影留念。
天安门前北京的物价和房价着实是高,好在大型超市里的商品价格全国近乎一样,故而一天行程结束后我们去了超市备齐干粮和水,顺带买了半个西瓜。回到旅社后,没有刀具,好友许君便上演了一出空手碎西瓜,效果与刀切相差甚远。在家我总是吃两牙西瓜便觉得饱了,此刻却得莫名的甘甜美味。我们贪婪着吃着,想要补充这一天流失的水分。
空手碎西瓜day 2
第二天的行程是八达岭长城和明十三陵墓定陵。洗漱完毕,七点出门来到德胜门北时已人满为患。除了私家车,所有前往八达岭长城的游客都会选择在这里乘坐877车。好在班车一辆接着一辆发动,才满足了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顾客需求。从德胜门乘车前往至八达岭长城需90分钟,这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我们得以在车上小憩一会,今天天公作美,早上是阴天,故而看起来登上山头时不比承受昨日的暴晒。
德盛门候车车快行驶到八达岭山脚跟前时,上来了一位导游。但见她上车后,声色具茂地权衡三种登山方式后,着力向我们推销坐滑车上山这种方式,这种“为人民服务”精神,我佩服中惨杂着些疑惑,不是应该给我介绍下长城的历史文化吗?
下车后,随着导游举旗高呼“77团这边走”,浩浩荡荡的人群紧随其后。实话实说,此刻的我是有些懵逼的,杵在路口处许久,只见每位导游身后都紧跟着大量人群。但凡有些犹豫、有些从众心理,都会致使自己跟着人流走。此时朋友许君也表明出他的疑惑,故而使我下了决心、更坚定了自己上山的念头。也正是由于这个决定使我们仨错开了拥挤的人流,更为直观的体验了长城的雄伟和陡峭,别无他物。
乘坐缆车或者滑车会一路送你去山顶方,大量的游客多堆积于此。而我们这些凭借脚力登长城者却倒了巧,一路上游客甚少,可以自在领略长城的魅力。望着面前头大般的石砖垒起的石垣,不经感慨这是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筑成这般工程。世界八大奇迹名不虚传,它就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在你视野中绵延万里。
八达岭长城有几段长城极为陡峭,我们得扶着现代加修的铁柱扶手方能上去下来,即便如此还需小心翼翼,以防脚下打滑。我心里想着:“一旦一处失守,另外一处士兵定要赶来于此。可古代士兵一手拿刀枪棍棒,另一手必定得撑地,没有扶手,怕是要匍匐前进。”遂把这个想法和朋友说了下,许君忍俊不禁,莞尔笑着。
那既然如此,修筑长城的意义有在哪里呢?以那时的生产力水平,这项工程必定要举全国之力,劳民伤财、死伤无数。与其这样,倒不如把这些物力财力用之于民生,民富则国强。中华强盛之时,不战而屈人之兵,难道我们还需要长城的保护吗?清朝重臣张廷玉的诗“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吧。
下长城时,我们仨脚都阵阵作痛,又急于赶去明十三陵,便想做滑车下山,来到售票处一看价格——100元。短暂思考一会,觉得我们亲自爬长城又下长城,实乃值得骄傲的一件事。遂咬紧牙关充当好汉一回,正视那阵阵脚痛,藐视那段段山路,一鼓作气冲下山去。
八达岭长城直至现在,回忆起这一段我仍义愤填膺。皇都之下,导游骗局、黑车成灾、管理纰漏……这些景点乱象,折射出北京旅游行业的病态。我知道一人改变不了什么,但我还愿意多花费些口舌控诉他们,同时也为日后去北京游玩的亲朋好友提出一个警戒。
在德胜门乘坐前往长城的877路车时,穿过站台会有个工作台横在旁边,“去往八达岭长城,XX元”。可惜这部分人骗术太低,因而没有太多的游客中招,则顺利通过。
然而下次骗局可就高明多了,我敢打包票十之八九的游客会折在这里。877路每辆车都会配备一名导游,临近八达岭长城前,导游会阐述三种登山方式,并夸大自行登山的难度以及时间,诱骗游客购买滑道套票。绝大数人出于对“北京国有公交集团”的信任,都会在这里上当受骗,只需看那每一位导游身后偌大的人民群众,你便知道了。有时,你还会听到导游贴心地透过喇叭高声喊着:“877的乘客排成两队跟我走,别让别人插进咱们的队里,耽误咱们的买票时间。”
当长城游览结束下山后,倘若你还想去明十三陵,又会对这“北京国有公交集团”和“北京旅游局相关部门”的服务感到诧异,我这是来到首都吗?是全国经济与政治文化的中心吗?
一只“879站牌”醒目的竖立在877调度室对面,像是在向游客呐喊着“吾乃通明十三陵唯一之道”。而我们就是在于此处眼睁睁见879路车半小时来一趟,却拒不载客。时而又有黑车司机“好言劝说”这些望穿秋水的游客,不时还有举着小旗子的景点管理人员帮衬着让游客自行拼黑车前往明十三陵。有时你还会瞧见这879路司机在黑车男子“黑面”过后,心领神会地将车开走,然后黑车男子又继续“白面”我们这些人民群众。
当然人民群众在多次受骗压抑过后是会愤怒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见一大妈怒发冲冠,厉声喊道:“大家行动起来,我们把那879路车拦下来,看他敢不敢走!”如此在人群拥聚下,879车停下,一众人蜂拥上车。
怒拦879路公交车乌烟瘴气我有多憎恨,就有多向往正气,向往那个正气凌然的时代!纯纯粹粹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像《国际歌》唱的:“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为了自己的向往抛头颅洒热血,虽九死其犹未悔!真让人憧憬,让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毛主席纪念堂后厅·《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借用此诗赐给首都这些恶心的苍蝇。
至于明十三陵我不想过多赘述,定陵是唯一对游客开放的地宫。当我们满心欢喜地下了约摸四层楼高的阶梯,心里想着会有什么古物、棺椁等待静待着游客,其实不然,空空如也,像是一个地窖,跟随导游讲解完也不过两三分钟的事,然而60元门票却排在此次我们游玩景点门票的首位,满心失望。
定陵地宫day 3
第三天上午我们去了天坛,天坛分为三个部分:祈年殿、圆丘和回音壁。祈年殿用于祈福的,至于后面两个我就不得而知,只见有许多人对着那一圈回音壁大声吼着“回音壁”。我们是从西门入园的,一条长而径直的白石路,花了好会儿功夫才走到头,路边是大爷大妈的晨练场所,有跳舞的、打拳的、踢毽子的、打乒乓球的,不由感慨北京大爷大妈的文娱活动真为丰富。许君跟我说老年证进公园不要门票,才打消我的疑惑“花钱进门锻炼一次,真任性。”
天坛朋友的高中同学的男朋友是北大的学生,因而我沾光得以入园。中午我们去北大食堂就餐时,有保安在门口演说,大致是在讨薪吧。许多游客或同学驻留了一会,我听到一位保安说:“我们虽然没有你们北大的学生有文化,但是也想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看到这一幕,我有些为止动容。亲切感受到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和五四运动发祥地的北大学府,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校风。
北大最初的名声并不好,用声名狼藉形容亦不为过。幸甚,他们遇到了一位好校长——蔡元培。很多友人都劝说他不要接下这个“烫手山芋”。蔡元培一心报国,“吾人切苟实从教育着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决定放手一搏,不成功,便成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反观那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校园官僚们,那些侵害压榨学生的饕餮之徒。有时候,真希望像蔡元培这样的大学领导,多点,再多点。试问一所放弃了人文情怀、失去了求知真理的大学,真的还是大学吗?
北大保安讨薪吃完饭,玲姐和她男朋友领着我们在北大逛了逛,绕着未名湖畔我们转了一圈,来到北大给我的直观感觉与我所想象的出入甚大,我想象这里很美,却一般。我想这里很大,却很小。看着这一湖并不清澈、甚至可以说有些脏的湖水,我心中豁然开朗地笑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小的北大之所以闻名于世,正是因为这里诞出了一个又一个叱咤风云的文化大拿和济世安邦的国之栋梁。我遂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的学校并不出名,但凡学生小有名气或有所成就者,岂不是可以归为知名校友那一栏,想想还有些心潮澎湃。既然凤尾难做,便努力做鸡头吧。
未名湖畔不经意间我们路遇北大图书馆门口,馆门锁闭,故不得入,便在这合影留念。说起这里,我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五四运动的两大先锋巨头——南陈北李(陈独秀和李大钊)以及尚未出名的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初来北京时同另外七个同学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大家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翻身还需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毛泽东追忆起第一次来北京时曾这样描述。经由恩师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在李大钊手下工作,于北大图书馆任图书佐理员。(注:并非管理员,整个学校级别倒数第二低的职位。)
《实录毛泽东1》毛泽东的的工作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地位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与其来往。有一次,胡适在北大图书馆演讲,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向他请教。胡适问旁边的人:“提问的是哪一个?”当得知是一个不在册的小职员后,竟拒绝回答问题。
受到冷遇后,是自暴自弃还是自我奋起?是“以眼还眼”还是让人重新认识自己?毛泽东的态度是:“我并不因此而丧气”。同现今许多年轻人一样,毛主席年轻时也彷徨过,当时的主义繁多,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毛泽东仍在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而奔波,吃苦头。
可以说此次进京和北大图书馆管理工作经历是毛主席的一次人生重大转折点之一。北京的文化氛围,是毛泽东在湖南根本无法接触到的。新闻纸阅览室往左是陈独秀的办公室,往右就是李大钊的办公室,楼上是校长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在这里来来往往借阅书籍和报纸。不论是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还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演说,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巨头无不在深刻影响着这位“小人物”——青年毛泽东。(事后才清楚此图书馆非彼图书馆,上述所说图书馆原来叫北大红楼,是原北大校址之一,现在被保护为新文化运动展览馆。我曾想去参观,可因周一闭馆,没去成,又为遗憾事一件。)
北大图书馆一座十七孔桥连接昆明湖东岸和南湖岛,上面每个桥柱上也雕有形态各异的狮子,与卢沟桥一样,十分生动。颐和园之大甚于圆明园,园内有一座长廊,望不见头,真想顺着向前走到头,可心有余而力不足,接连几天的行程,使我们人困马乏,出奇得累。
放在以往几次旅途中,这些天走的路不过如此,为何乏的狠?思来想去,只能归结于这炎热的天气。若是春秋季走的路程付出的体力,放在夏季,便会翻一倍。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实在感叹一个好身体对于旅途的重要性,身体乃革命之本钱。回去后便一早休息,因为明天的路程将更为严酷,一早起来看升旗,接着毛主席纪念堂,然后故宫,恭王府,晚上还与一位老朋友有约。
颐和园十七孔桥day 4
我们的住处距离天安门广场步行十分钟的路程,这天早晨,准确说来凌晨,我洗漱完毕分别将朋友和弟弟喊醒,四点骑车前往天安门广场,朋友激动地跟我说:“这是我起来最早的一次哎。” 我得意地回答说:“我还有起的更早的时候呢。” 至于早起的经历我能清楚记得的就有三件,皆是与看日出相关,而这看升旗乃是头一回,因而兴致勃勃。
踏车前往天安门季节不同,日出不同,故而升旗时间有所不同。我们这天5:10分升旗,我们提前到达,便坐在地上吃上早点,路边随便买的包子。频频有小贩售卖自拍杆,生意较为火爆,我见这“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便招手示意着:“给我也来一个!”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抢到的位置是靠里面的,再加上自拍杆的高度,便能完整记录下升旗的时刻。成千数万人汇聚于天安门广场,用手上的设备记录着一分钟左右的升旗仪式。
天安门广场升旗升旗仪式一结束,我们便前去毛主席纪念堂。进入纪念堂之前,需要将身上的东西寄存下来,后排队入纪念堂,此时纪念堂外延绵“U”字形的队伍,亦让我想起了十里长街送总理:
1976年1月11日下午,灵车载着周总理的遗体前往八宝山火化,不顾严寒,沿途马路两旁自发挤满了送行的人民群众,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感人一幕。总理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中华之前途为念,全身心投入于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总理离去后,既无子女又无财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相送。
纪念堂外排队七八十年代家庭大多贫困,因为化工厂组织参观学习,爷爷有幸去了北京。那年爷爷47岁,正值壮年。回忆起当时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的情景,爷爷清楚地跟我叙述道,自己瞻仰毛主席时,见他躺在水晶棺里,就好像睡着了一样,因为入迷停留一会儿,一旁的警卫人员提示道:“同志,请不要过多停留,打扰毛主席他老人家休息”。在说到这句话时,爷爷格外地走心。
奶奶在旁问:“没有人哭吗?你可哭了?”爷爷答道:“没有,当时想哭但是没哭,怕罚款。” “哈哈”我和弟弟笑着,同时深刻感受着老一辈人对于毛主席的爱戴。爷爷动情地对我说完,并嘱咐我说一定要去毛主席纪念堂看看他老人家,故而有了我这次瞻仰毛主席纪念堂的经历。
距离纪念堂开放还有一段时间,由于早起困乏,许多人便坐在地上,我也双腿蜷缩平躺在人堆里。待到开放时,便随着人流前进。进入纪念堂之前,一旁会有售卖菊花的,游客可以自愿购买。按事先安排,我们买了九支菊花,一人三支,来到毛主席雕像前献于毛主席。在瞻仰过毛主席雕像后我们来到水晶棺前,毛主席就静静的躺在那里,像爷爷说的那般,“就好像太疲劳了,因而睡着了”。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脸红彤彤的,红得很,就像旭日东升那般红”。因为人流在动,因而我没有在此停留很长时间便来到后厅。后厅大墙上表着毛主席的诗词——《满江红》: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毛泽东真乃世之全才也!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诗人,书法家。
我佩服敬仰毛主席,并不同于老一辈人视他为神明,而是发自肺腑的赞叹他。首先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位农民,一介书生,却一步一步从风云变幻、生死之关踏出来,开天辟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画上浓墨重彩的数笔。毛主席的“奋斗”成功,既是偶然又是必然,运好固然是一方面,但是他身上种种积极优良品质才是导向他走向成功的重因,开花结果必有因,毛主席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年轻一辈的人去学习,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青年去继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毛主席纪念堂去存包处取回包物,步行到天安门下,穿过城门楼便可看到又一朱红的城门楼,上面写着“故宫博物馆”。上方有一牌匾“端门”,它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正门,整个建筑结构与天安门风格相似。
故宫没有卖纸质票,需要网上预订后凭刷身份证进入。不知道穿过了几座门楼,跨过了多少个门槛,入了多少院落,一座座宫殿威严堂皇,一串串白玉栏杆美丽典雅,一处处院落五彩斑斓。庭院楼阁,花鸟鱼虫,应有尽有。见那雄伟华丽的故宫建筑群,朱红的粉刷墙壁,金黄色的琉璃瓦,尽显气派。宫殿前的广场上,游客们络绎不绝,权当他们为文武百官,前来进上朝觐见,别有一番趣味。
故宫太和殿广场我弟太累,便安排他在阴凉处休息,我应许君之愿,一同前去寻找御花园,却不得其所,“故宫深似海”,引得我二人晕头转向。一入门,便是按中轴线前进,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走马观花,若要看仔细起码得两天。
走进故宫时,不免感叹一声,“真大,真气派,不愧为皇宫”,让人产生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昔日的皇家禁地,如今却成为了人们的景点,不由唏嘘万分。
故宫某一院落下午去恭王府,恭王府作为和珅的府邸,其奢华程度可想一斑。对于恭王府的记忆,镜花水月,我的记忆早已模糊,唯一留下深刻印象就是邀月台两侧的斜廊。
邀月台是全园的最高点,上下邀月台非常有讲究。台的两侧有爬山游廊,传说古时候人们把台阶看做是坎坷,那么为了府主为了自己的一生能够顺顺利利,所以修建了这条没有一个台阶的斜廊。登上邀月台,坐在回廊木凳上凭栏四望,但见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满园春色尽收眼底。
恭王府斜廊与第一天的喜笑颜开相比,后两天我的弟弟几经临近崩溃的边缘,看的出他眼角的泪水,碍于朋友许君在场,弟弟不好放声哭泣。此时此刻他的心理活动一定是这样的:“在家里多舒服呀,吹着空调,吃着冰棒,喝着汽水,躺在床上玩手机。来外面这么热,这么累,我图啥?” 心里定是委屈不堪。
要不美好如幻,要不痛彻心扉,才回印象深刻,回味犹新。弟弟年纪尚小,再大些时候回味此趟旅行,定会感触颇多,获益匪浅。就我自己来说,旅行、旅游之事好处有二:
一是舒缓身心。某人常言,人生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个“诗”指的就是书籍之类消遣,但这终究只是小打小闹,若人积怨压抑甚深,这个“诗”则无济于事;此时便需要“远方”,换一处地,见不同的景,遇不同的人,别样世界,使心境豁然开朗,方能解忧解愁,我便是如此换血的。
二是知耻而后勇。我是一个自卑的人,然自卑之人有两种,前者一蹶不振,后者知耻后勇,庆幸我是后者。但凡出去游玩,我所遇之人,他们的处境大多优于自己。故而反思,为什么我不能如此呢?这种想法遂成为我的动力之一。
头天微笑的弟弟许君有事先行回去了,我与一位老朋友有约,所以又在北京住了一晚。本不想劳烦这位好友的,自己玩完回去也罢,可是思来想去还是需见一面,毕竟是曾经“策马奔腾 红尘作伴”的知己!
人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几个要好的伙伴。秦兽,阿龙便是我在芜湖上学时最要好的伙伴,年轻的我们,志比天高,想有所作为,空有劲头却不知道使在那里。当然还有一半时间是混沌迷惘的,正如每一位青春少年那样过了段虽有忧愁但也快乐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大二下学期好友秦兽应征入伍离开了,便只有好友阿龙与我相依为命。紧接着阿龙实习,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处于孤身一人的状态,不过也正是缘于这段时间,我学会了与自己独处,于我后来在蚌院潜心看书大有裨益。
好友秦兽跟我说:“若是我还在学校,弄不好带坏你,你就不会那么用功看书了。” 我笑着回答:“说不定是我带好你,咱两都用功看书呢!” 这个世界就好像万花筒一样,筒里的珠子就像一个人,然后经由命运之手只些许转一下,身边的珠子就不一样,然后自己也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
犹记得在去中央城(学校附近商业街)的路上,一位女生如是说:“阿龙说来这个学校很糟糕,还好值得庆幸的是遇到了你!” 当时我心中早已激动澎湃、喜极而泣,抿着嘴、强忍着眼眶的眼泪,点头说:“嗯!” 若此时阿龙就在身边话,我也会毫不犹豫地说道:“遇到你和秦兽我也很高兴!”
以上便是我们相处之事冰山一角。
后海留影--老友秦兽day 5
本打算最后一天去国家博物馆和新文化运动展览馆(即北大红楼),可今日周一闭馆便作罢。在宾馆附近一公里处有雍和宫和国子监,遂去了这两处。今早并未早起,加之昨晚好友的款待,大快朵颐后百怠消除,睡得格外的香,直到九点多才起来。
雍和宫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里面建筑风格都包含着藏族特色。雍和宫还有着众多的藏族法物、法器,以及反应藏习俗的唐卡、佛像。我去时正有许多善男信女在虔诚叩首,香烟缭绕。听说在雍和宫这里许愿相当灵验。之所以有这一说,是因为这座雍和宫出了两代清帝王——雍正和乾隆。因而成了“龙潜福地”,香火异常旺盛。
雍和宫从雍和宫走出,过一马路,沿着安定门内一条古老街道步行两三百米便可来到孔庙门口。古代学校建制为庙学一体,北京孔庙国子监为左庙右学,这里正是元明清三朝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也是古代青年才俊汇集之地。嗅着古槐树发散的清香和石碑透骨的清凉,追溯往昔,与古人神交相会。
国子监街在国子监正中央部分有一建筑,建于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因四周有水、环形如璧,取名为“辟雍”。它原本是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后清朝皇帝多在此讲学交流。史料记载,辟雍建成之日举行了盛大临雍讲学典礼,听讲学生与官员环桥跪坐于外围,多三千余人。
国子监辟雍下午坐上返家的列车。归途的路上,行至山东济南一段,云彩十分底,稍加冥想,因而有了列车飞驰云端的假象。
去年冬天,我曾做过一个美妙的梦。梦中我坐在火车顶上,周围尽是浅白色的草本植物,像蒲公英、又像白色的狗尾巴草,形成一望无际的云海。火车前行在当中,车上还有几位小朋友滑上滑下,令我有些惊吓。同时风携着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又使我神清气爽、舒畅万分。正当我还想继续陶醉在这氛围之中,闹铃将我从梦境里拉回到现实。自知续梦难矣,稍作犹豫,便撑床而起……
“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 借用段子手王尔德的话作为结束。尽管生活如此糟糕,但也勿忘了心向璀璨,执著于自己的那份纯真和美好。
归途中的云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