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记录我们爱成长我们爱写日记
[简书两周年]我是怎样在简书活下去的

[简书两周年]我是怎样在简书活下去的

作者: 你先走 | 来源:发表于2018-05-12 07:19 被阅读502次
    简书两周年

    先说一件怪事,也不知是不是“简书”送我的一个两周年礼物。

    4月29日,我写了《我怎么知道我不是机器人?》,创下一项纪录,在“简书”发的一百多篇文章中阅读量最低,竟然不到20,一般这个系列在100左右,最高的5百多,每周一本书要高一些,最高的是“《魔鬼经济学》的智慧”有4千多次,其实个人最满意的还是“太祖的焦虑——《哈佛中国史》读后”,据说“简书”CEO也觉得不错。

    5月7日下午开始,《我怎么知道我不是机器人?》突然火了,如今阅读量接近9600,有可能“简书”算法改了后在什么地方推荐了(我没看见),也可能某个大V喜欢后大家看到了(我没查到),还可能趁了《西部世界》的热度(我瞎猜的)。总之,具体原因,不知道。


    突然之间

    几年前,我写东西喜欢用锤子便签,接着用ZINE,其精美度确实不错,但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规模效应,另一个与网络写作轻量化趋势有些不合。后来,我在“简书”与“微信公众号”之间纠结,前者平台更开放,注册更便捷,也便于找得到同类,所以选了它。其实,还因为我懂一个道理,“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如今看,公众号的头部效应更明显,大V流量更集中,大量公众号,没有推荐,无人问津,成了僵尸号。

    即使如此,我切换到“简书”,还是用了半年。第一篇文章很仓促,是在知乎上写的一篇解读《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文章,自以为在知乎上效果挺好,有些骄傲就贴上去了,傲慢得文字都不想编辑,直接用现成的锤子便签生成一张图片就算数。结果,可想而知,阅读量远不如知乎上点赞的多。


    [简书两周年]我是怎样在简书活下去的

    如今,我已经在简书上活了两年,感觉很快,起初只是作为一个记录平台,一年多前开始周更,直到现在。当我回想到底是什么支撑自己干这件貌似费力不讨好的事,或许只因为我懂三个道理。

    在说这三个道理之前,为了证明至少干成过一些事,先摆事实,两件。

    戒烟和减肥,在很多人看来反人性、不可能的两件事,我做到了,身边人都知道。

    关于戒烟,我认为体现了一种对欲望的掌控能力。2011年2月,说不抽,就不抽了,戒掉之后感到很自由,抽烟的人是想抽就抽,我既能想抽就抽,又能想不抽就不抽,这才是真正的自律让人更自由。

    关于减肥,我认为展示了一种对身体的改造能力。戒烟后我猛长了十几斤肉,加上原来就偏胖,甚至发生过痛风,可见富营养化有多严重。如今距离我的巅峰体重,轻了25斤左右,如今BMI只有22了。

    注意,如果接下来装神弄鬼的语言风格令人不适,只要知道核心就六个字:坚持,跨界,输出。


    第一个道理:人是一种涌现

    有人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不相信。我想问,如此空洞的一句话,你想说明什么?你是不是想找一个理由,做一辈子懦夫?

    有人说,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我很怀疑。我想问,哪一个醉鬼以为自己是醉鬼?蠢人怎能发现自己蠢?你凭什么知道最好的自己是现在的样子或某个模样?

    每一碗鸡汤,能称得上鸡汤,一定是因为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道理。不然,它不可能一瞬间就击中你,让你觉得很有道理。上面两句话,都没问题,但你必须去深究它,搞清背后的原理。

    最好的安排和最好的自己,都需要一个前提,你的过去。

    每一个当下的你,都是过去的你涌现的结果。

    何为“涌现”?

    人的大脑就是一种涌现。我们大脑有数百亿个神经细胞,每一个神经细胞尽管相对复杂,但没有意识,然而,当这些神经细胞相互连接时,便会形成一个令人惊讶的网络,该网络不仅比神经细胞总和更强大,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思考。

    当下的你,也是如此神奇的一个结果,你的基因,你的经历,你读过的书,你爱过的人,你干的蠢事,你遭的嘲讽,你偷窥邻居二人转,你阅尽岛国纯爱片,林林总总,无数个过去的你,涌现成当下的你。

    你可能想控制,控制大脑,控制身体,控制外部世界,别做无用功了,你始终是过去的你的“涌现”。

    唯一的控制方法是从当下做起,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现在就开始做那样的人。如果你想成就伟大的灵魂,那就要与伟大灵魂多对话。

    选择读书,选择写作,选择付费看有价值的东西,都只不过是为了修正当下的每一个自己,有一天,会有副产品出现;有一天,会有复利的奇迹。

    世界有一个底层逻辑,时间不可逆;我们有一个超级武器,时间的玫瑰。请看巴菲特收益曲线。

    巴菲特的秘密——活得足够长

    第二个道理:除了好奇什么都可以失去

    我是一个成年人。当一个成年人越久,我就发现成年人之间的差距越大。排除隔壁80后已称帝数年这种无法复制的特例,再排除媒体对成功者的偏好,还是不得不面对一个沉重的现实,山外太多山,人外太多人。

    那为什么人外的人不是我们?

    如果时间可以穿梭,人生可以快进,我们会看到很多人成年以后的生活了无新意,他们只是一再地重复过去,完成一些看上去正确的事。俗话说,三岁看老,正是。

    诶,对了,为什么是三岁看老,三岁以前为什么不行?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超凡脱俗、充满洞见的问题。问到了关键。

    小孩,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小孩,就是一部完美的学习机器。

    他们纯粹、极度专注、兴趣多元、反复模仿、总要问为什么、重视反馈、还不要脸。

    成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与环境适应的方向收敛得太多太猛,思维越来越僵化。你沾沾自喜的成熟,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封闭。请看我10年前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

    我们常常是有了观念——再去找证据

    有什么感觉?真恐怖。当你带着某种有色眼镜,看什么都是那种颜色。

    怎么办?老子问: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我想试试,但真的做不全。比如,能像婴儿一样绝对利己主义,完全不要脸吗?

    那我能做到什么?保持好奇,找反馈,从不同的维度去找。

    日本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过一段很有哲理的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你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那我与谁碰撞?与那些不同领域不同凡响的灵魂啊。我正在奔向“不惑”的路上,我想把自己搞得“不惑”。

    所以,我在简书上什么都讨论,天文地理、历史心理、经济金融、哲学佛学、八卦科普、伦理文艺、男欢女爱、演化大道理、心灵毒鸡汤、酷炫黑科技,甚至我大A股……

    只有逼着自己去增加观察世界的维度,从对话中获得反馈,才能增加自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只有不断让自己置入不同场景,才能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其实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跨学科思维模型(但也要防止走火入魔,这个6月份再详谈)。

    好奇心,不会害死人,只会成全人。

    第三个道理:输出优于输入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于求知欲强的人来说,但也很容易让人深陷知识焦虑。每周我会读一本书,一般在30万字左右,但我更大的信息源还不是书,而是每天在“得到”APP和几个公众号上看的内容,大概有6—7万字。
    信息量很大,无法消化很烦,长期无所成很痛苦。所以,我研究了一些关于如何高效学习的书。

    我们都知道阅读的好处,可很多人不知道不断输入是一种低阶学习模式,大量输出,才是高阶学习模式。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每个知识点都会在大脑建立一个链接并得到存储,所有知识,都能存储。

    那为什么“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是忘了,而是你想不起来,也就是大脑无法提取,因为这个链接太弱。要想“信手拈来”,必须增强知识的链接强度,输出就是。写就是一种输出,写的时候,你必须思考如何表述清楚、如何逻辑自洽、如何组织语言,你必须不断调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组合,每一次知识的碰撞就是一次神经刺激,就会增强链接强度。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新知识是一个神经元,神经元有无数的触手,每与一个旧知识交互,相互握紧的触手都在增加。

    只有如此,你的知识增量才算真正成了你的知识存量。

    除了写,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输出,因为两种表达逻辑不一样,能把一个新知识用自己的话写出来或讲出来,你就真正消化理解了这个知识,如果既能写又能讲,那就是完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已经开始讲了,有证人可以证明,我已经连续坚持了6天,每次20分钟,分别讲了:川军抗战、血战台儿庄、外蒙古独立、人类登月、戴笠其人、香消玉殒阮玲玉)

    每天十几万字的阅读量,为了将来快捷调用,为已所用,只有尽可能多地输出,换着方式输出。


    无疑,上述文字又将被划入鸡汤之列。有没有可能,你戴了一副“鸡汤”眼镜?

    很多人一直都活在想象中,甚至在他知道处于虚幻之中,口口声声要与虚幻决绝,还是身不由己,无能为力。

    比如有人认为自己很爱孩子,这点我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拍着胸脯说自己是百分之一百二爱孩子。那我问你,怎样教育孩子?你有没有主动去了解当下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

    比如,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小孩哭着睡会不会造成伤害?你让孩子报的补习班到底是确有所需还是随大流?“益智”节目是不是有利于大脑发育?独生子女是不是更自私?父母离婚会不会毁了孩子?孩子到底能不能打?该不该给孩子物质奖励?怎样表扬孩子?

    现在,你敢拍着胸脯说,以上你都知道?

    如果一条都没把握,那你还爱孩子吗?

    还有,你知不知道尽量不要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暴露孩子的信息?

    现在,你想不想换一副眼镜试试?

    当你拿起孩子的玩具望远镜把玩,觉得效果真好,那是因为你没用过军用望远镜。

    [简书两周年]我是怎样在简书活下去的

    请问,你是否愿意惊险一跃,跨越不可能之河,来到真实世界?

    欢迎你,来到真实世界。

    接下来,我们玩真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书两周年]我是怎样在简书活下去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kc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