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妖師
上文尝有提及延熙十九年(256)段谷之败,致使姜维多年对于陇西之辛苦经营,几乎毁于一旦,成为姜维北伐的转折点。
同时促使了姜维对于汉中军事部署的重新洗牌,即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其一,旨在打破朝廷内部之牵制,防止段谷事件再次发生,在此不再骜述。
其二,却是迫不得已、不得不为之,实则是姜维死里求生之举。
参史载,姜维行动的时间点是在景耀元年(258),姜维复拜大将军。同时景耀元年(258),陈祗去世,董厥代陈祗为尚书令,诸葛瞻升迁为尚书仆射;又《后主传》云,宦人黄皓始专政。
即蜀汉顶层权利之全面更替,以及宦官黄皓的走入台前,给予了姜维致命一击。
参《孙盛异同记》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同时《姜维传》有云,‘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
换言之,以诸葛瞻、董厥为代表的尚书台,以及为后主代言的黄皓皆欲以阎宇代替姜维。故姜维唯有兵行险招……
参《华阳国志》曰:‘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姜维之举看似鲁莽,实际上是在以进为退,变相威胁黄皓、震慑内阁。姜维则避祸沓中重归军旅,但随之亦须新的军事部署,以防止被‘反战派’趁虚而入。
灭蜀之战开始前,参《姜维传》云,‘六年(263),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即姜维已有所察觉,但黄皓等众恐姜维拥兵过重,以鬼神巫术托词而中止。
但《演义》中云,刘禅因此而未发兵,则与史不合。《后主传》有云,‘於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即当刘禅意识到此并非姜维拥兵自保之借口,尝依姜维策略而发兵,但却发兵延迟而未能及时救援阳安关口。
参《姜维传》载,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此关之得失,可谓灭蜀之战的关键转折点……
参《汉晋春秋》中曰,‘蒋舒遂率众出,傅佥谓其战也,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至阴平’应是‘至阳平’)又《钟会传》载,‘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
姜维汉中策略即是‘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如今关城被夺,魏军不仅得了粮草补给,更是导致姜维整体军事布局出现了纰漏。
可以说,正是援兵的延迟,致使钟会则领东路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剑阁。而翼、厥援军方至汉寿,迫使姜维不得不回援剑阁,进而以致西线邓艾军少了姜维牵制,为邓艾奇袭阴平提供了先决条件。
此时邓艾统军三万向甘松、沓中等地牵制姜维,诸葛绪统军三万向武街、桥头等地截断姜维的退路。即魏军不希望看到姜维军回援。
参《姜维传》载,‘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适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即钟会攻陷关口,长驱而下时,张翼、董厥方至汉寿,后与回援之姜维军汇合。
然《资治通鉴》却道,‘翼、厥北至阴平,闻诸葛绪将向建威,留住月余待之’,与《三国志》所述相悖,显然《资治通鉴》所述并不准确。
真正‘北至阴平,留住月余’的应实指廖化,廖化受命进军沓中为姜维援。闻诸葛绪兵向建威,恐魏军占据桥头,斩断姜维后路,故待之以为后援。
进而推之,《资治通鉴》云,‘闻诸葛绪已塞道屯桥头’,显然亦存在问题。廖化既然驻守在阴平,必然不会使诸葛绪屯兵桥头,诸葛绪军或许正在桥头附近与廖化军对峙。
但言姜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绪后;绪闻之,却还三十里’是有可能的。因为诸葛绪的使命是截取姜维后路,如果姜维正常从沓中后退,被诸葛绪截住去路拖延时间,即使有廖化援助,亦恐被诸葛绪军与邓艾军两路夹击。
姜维此时急于救援东路蜀军,不欲与西路魏军过多纠缠,故而以声东击西之计,轻松摆脱诸葛绪之阻截。
此时蜀汉重兵皆在剑阁,成都兵弱将寡。诸葛瞻于绵竹兵败身死后,十一月刘禅开城降魏,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姜维知诸葛瞻兵败,遂率军从剑阁后撤,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故姜维并非在剑阁向钟会投降,而是至广汉、郪县接到刘禅命令方才投降。但姜维并未就此放弃。
参《汉晋春秋》曰:‘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
又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最后却在乱军中被魏军杀死,据《姜维传》推算,姜维享年为六十三岁。故姜维并未如《演义》云,是自刎而死。
《姜维传》载,‘建兴六年(228),天水郡太守外巡,姜维等一同随行。闻诸葛亮出师祁山,怀疑姜维等怀有二心,而连夜逃至上邽。姜维等随行诸人走投无路,而归降诸葛。’换言之,姜维归降蜀汉起因、过程异常平淡。
天水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是与姜维一同归蜀。并没有梁虔守上邽,姜维奔至上邽,梁虔闭门不纳等情节。
诸葛亮这次北伐,在天水并没有和魏军发生战斗,姜维也没有为天水太守马遵出谋划策击败过蜀军。姜维是在受到上司的猜忌无处可归,并在蜀军的军事压力下主动归降于蜀汉。
诸葛亮虽对姜维有较高的评价,曾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但二者之间并无传承关系。
诸葛亮临终前,并未传授姜维连弩之法与兵法二十四篇,传其衣钵。
据《诸葛亮传》引《上诸葛亮集表》载,《三国志》编纂者陈寿奉晋武帝司马炎之命,于晋泰始十年(274)编定了《诸葛氏集》,并非诸葛亮生前自编。
诸葛亮死后,是蒋琬、费祎相继主政。直到延熙十六年(253),费祎为降人刺杀,姜维才执掌蜀汉大权,那时诸葛亮已死去二十年。
然而,后世皆愿意相信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师徒,却是归因于其有着相似地品格。诸葛亮到死时,不别治生产,家无余财,不过桑树八十株,田十五顷。
而郤正著论姜维亦云:‘姜伯约住室简陋,家无余财,侧室无侍妾之欢,后庭无音乐之娱,衣服仅求够用,车马仅求乘用,节俭饮食,不华不奢……好学不倦、清廉朴素,应为一代之楷模。’
总而言之,姜维能够超越蒋琬、费祎,是因为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诸葛亮如此、姜维同样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