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解读篇|7

三、解读篇|7

作者: 汐鲌 | 来源:发表于2018-12-25 08:28 被阅读28次

(二)入则孝|谏过(上)

4.谏过

谏过,就是劝谏父母改过。这部分包括的内容有12句,36个字。

原文: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文:父母爱我的时候,我要做到孝顺父母并不难,但是如果父母对我不好,我仍然能够做到孝顺父母,这种孝才难得;父母有过错,做子女的应该劝谏使父母改过,在劝谏的时候,应该和颜悦色,语气柔和;如果父母听不进劝谏也不要放弃,等到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次劝谏,即使父母又哭又闹,大发雷霆,甚至打骂我,我也应该无怨无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父母作为子女的长辈、启蒙老师,如果做错了事,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依然“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要你去做的你就去做?父母也可能有坏毛病,甚至有恶习,是不是依然“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以满足父母的一切喜好为“孝”?当然不是。如果这样做恰恰是“迂孝”、“不孝”。那怎么办呢?这就显现了《弟子规》在规定“入则孝”时的高明和智慧了。前文刚刚讲完“心安”的内容,看起来好像“孝行”就是子女竭力讨好父母的感觉。但紧接着“谏过”这部分内容就跟我们讲了,不是这样的,父母也会犯错误。面对父母的错误,我们的“孝行”就是竭力劝谏父母,使之改过从善。《弟子规》的这种行文安排,严谨而智慧:一方面帮助我们把上下文联系起来。让我们辨证地理解“孝行”:孝行不是一味地讨好父母,而是要“”父母,但是父母有过,也要“”过。另一方面,把“心安”的内容放在“谏过”的前面,表明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要让父母“心安”。即使“谏过”,也是为了让父母“心安”,以行子女之“孝”,而不是为“谏过”而“谏过”为“谏过”而“谏过”是简单粗暴的,在儒家看来并不是“孝”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四句话中“憎”的意思有两层:第一层是父母厌恶、憎恨我,在言语、行为和态度上都表现出不喜欢我;第二层意思是父母令我感到可恶。比如后妈偏心啊,比如妈妈对弟弟偏心啊,令我感到心里不愉快。四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父母疼爱我的时候,我觉得世上只有妈妈好,天下只有爸爸好,因此我孝敬父母并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如果父母对你态度不好,经常责骂你,甚至厌恶憎恨你,让你也感觉父母可恨的时候,你还能做到孝顺父母吗?如果能做到,那这是真正难能可贵的孝啊。孔子曾经对弟子说孝,说孝最难做到的是“色难”,任何时候都能和颜悦色、态度诚恳、恭顺虔敬地对待父母才是最难的“孝行”。关于“亲憎我,孝方贤”,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应该是舜的故事。舜生母早逝,父取后妈,父母都偏爱后妈所生的弟弟象,而恨不得舜死——这样的父亲也是没谁了!《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记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意思是:舜的父亲瞽叟眼睛瞎了,母亲早逝,瞽叟后来取了个妻子,生了个儿子叫象,象非常地傲慢。瞽叟偏爱后妻,受到后妻蛊惑,常常想要杀掉舜,舜只好逃避;每次舜犯了什么小错误,就受到父亲和后妈的严厉的惩罚。但是舜不因此而怨恨,还是尽心尽力地服侍和孝顺父亲和后妈,友爱弟弟象,而且对父母和弟弟感情日渐深厚。后来父亲、后妈和象都深受感动,彼此的恩怨也就化解了。正是因为舜的以德报怨,所以化解了恩怨,舜成为了圣人。

所以,我们对待父母就应该“以德报怨”。说起“以德报怨”,这个思想最早是来源于老子的思想,而非儒家思想。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实际上,孔子是不赞成“以德报怨”的,《论语·宪问》中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有人对孔子说:以德报怨,你觉得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用什么来报德呢?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就是正直、正义。如此看来,只有对父母的怨,孔子才赞成“以德报怨”的。但在我看来,“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这两者并不矛盾。孝顺父母也有“以直报怨”的时候。什么时候呢?前文讲过了,对父母“谏过”的时候。但最根本的还是“以德报怨”。因此,孝顺父母是“德”与“直”统一的。

关于“色难”,我们可以联系下现实。父母养育你的时候、供你读书的时候、给你生活费的时候、给你买手机、买房子的时候,你觉得很感动,大爱父母,信誓旦旦将来一定要报恩,也对父母百般温顺和讨好,可是当你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能自食其力了,父母不能给你更多了,你却把父母晾在一边,觉得父母老了,面目可憎,是累赘。这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大有人在。其实父母真正需要你的“孝行”的时候,不是他们年轻力壮的时候,而是老的时候是否有人“赡养”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生病了,真正需要你照顾了,照顾一天两天还能和谐悦色,问寒问暖的;照顾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会不会心生不耐烦?照顾一个月两个月会不开始觉得父母面目可憎了?要是照顾一两年还卧床不起,会不会骂父母“老不死”,任其自生自灭了?这就是“色难”。这跟交朋友一样,顺风顺水时,都是朋友,真正有难时,朋友都不知所踪。

亲憎我时,我一如平常一样孝顺;亲令我憎时,我也一如平常一样孝顺。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临时说教、翻翻书,突然孝心就有了。孝心孝行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培养孩子的孝心,不是要等到需要孩子“行孝”的时候你才临时抱佛脚,现场读《弟子规》教导。为时已晚了。而是要从小培养,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孩子的“孝行”和“孝心”。让孩子把“孝心”和“孝行”融入自己日常行为和思想观念中,把“孝行”当成一种习惯,把“孝心”当成一种信仰,这样孩子长大了才会真正“行孝”。现在的孩子都是金枝玉叶,年轻的父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愿意把一切都献给孩子,这是父母的伟大之处。但一味地付出并不一定换来真诚地回报,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为自己付出是不易的、艰辛的,需要去珍惜和回报的,才能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孝心归根结底是感恩之心。如何才能让孩子对父母心存感激,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你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父母不图你的回报,但是不等于你可以不回报。许多年轻的父母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地溺爱孩子,真的是把孩子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忍心让孩子受一丁点的苦,事事自己代劳,把孩子的现在和将来安排得妥妥的。孩子上了大学,已经是成年人了,还要陪读,换下来的衣物还要父母洗。曾经看到有新闻报道说,某大学的一个大学生把自己在学校换下来的脏衣服邮寄回去给妈妈洗。培养出这种孩子,父母应该感到悲哀。父母这种所谓的爱是培养不出有孝心的孩子的,你给得越多,他越不知足、越不珍惜。孩子若不孝,做父母的是应该深刻反思的: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你教他孝行了吗?你有诱发他的“孝心”,呵护它,使孩子的孝心茁壮成长了吗?你告诉孩子“为人子,孝当执”了吗?如果父母没有教,或者自己未曾为孩子树立“孝”的榜样,那么孩子不孝,你责怪他又有什么用呢?

相关文章

  • 三、解读篇|7

    (二)入则孝|谏过(上) 4.谏过 谏过,就是劝谏父母改过。这部分包括的内容有12句,36个字。 原文:亲爱我,孝...

  • 女娲文化之研究

    古代传说解读篇 道家文化解读篇 东西方文化对照解读篇 瑜伽能量解读篇 佛家文化解读篇 封神演义解读篇 现代解读意义篇

  • 读老谱练太极之三杨式老谱粘连黏随等三段

    上次发了第四篇,漏发了第三篇 ,这次补发。 继续解读杨式老谱,前篇解读了“固有分明法”。“固有分明法...

  • 30 Seconds of CSS代码块解读(动画篇)

    30 Seconds of CSS代码块解读(动画篇) 这是第三篇解读,主要包括加载效果,自定义过渡动画函数和下划...

  • 【模型解读】“不正经”的deformable卷积神经网络

    这是深度学习模型解读第7篇,本篇我们将介绍不规则形状的卷积。 作者&编辑 | 言有三 1 卷积中的不变性 图像任务...

  • 三、解读篇|9

    (二)入则孝|谏过(下)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有错,又不听劝,做子女的肯定很着急,应该一而再,...

  • 三、解读篇|8

    (二)入则孝|谏过(中)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对父母的“孝”体现在呼、命、教、责时的勿缓、勿懒、敬...

  • 三、解读篇|5

    (二)入则孝|侍寝 2.侍寝 原文: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译文:冬天寒冷,要给父母温好床,再让父母入睡。...

  • 三、解读篇|2

    (一)总叙(中) “泛爱众,而亲仁”。这一句看似与前两句没什么关系,实际上也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的...

  • 三、解读篇|4

    (二)入则孝|应答敬听 从“入则孝”这个部分开始,《弟子规》就围绕“总叙”而展开了。这个部分是专门讲子女应如何行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解读篇|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vd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