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蒋干拿到那封“降书”,喜不自禁。当他屁颠屁颠跑回曹营,将书信交于曹操。
曹操一看,顿时一股恼怒之气涌上心头,恨不能将蔡瑁、张允二人活剥了。可是此时曹操的疑心病又犯了。他详细询问蒋干盗书经过。
蒋干如此这般地详细描述了前因后果,曹操细细琢磨了蒋干盗书的经过,突然觉得此事必有蹊跷。
至少有三个疑点值得细细推敲:
第一:蒋干说此次前往只是探望老同学,周瑜便欣然接受,晚上还和他同榻而眠。这太不符合周瑜的性格,想那周瑜是多么心思缜密之人。
第二,蔡瑁和张允的降书是属于机密书信,周瑜怎么会如此随意放在桌上,如果被任何一个别有用心之人看到,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第三,在这个敏感时期,作为敏感人物蒋干的到访,本来是会特别留意。可是在他不辞而别之时,怎会轻易放行呢?
看到曹操沉思良久未语,蒋干有点摸不着头脑,同时也有点莫名的不安,他干咳了两声:“莫非丞相有所疑虑?这可是我趁着周瑜不备冒险所得。”
曹操是何等狡猾之人,他不露声色:“不,你多虑了,我正在考虑下一步如何对应。你也辛苦了。暂且去休息吧。”
曹操这边其实也是举棋不定,他苦思良久。觉得凡事皆有可能,还是早做防备为上。
他派人唤来毛玠、于禁二人。然后如此这般地嘱咐了一番。
曹操当众下令:增设毛玠和于禁两人为副将。日后有重大决策,都要有四人同事商议决策方可实行。
蔡瑁和张允觉得很不解,颇有不满,但是看到曹操阴晴不定的脸,两人欲言又止。本来如果蔡、张两人当场有所怨言的话,曹操可能会更相信他们几分。可是当下见两人唯唯诺诺,更添了几分怀疑。
再说那毛、于两人忽得曹操重用,心中不免意气风发,想趁此机会做出一番成就,更创一番成就。
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这边的蔡、张两人早已心灰意冷,他们料到是曹操对他们起了猜疑之心,但不知猜忌之心又从何而来。两人不免心灰意冷,唉声叹气。
本来蔡、张两人制定了一系列的训练水兵的计划。可是自从有了毛、于两人,天天在一旁指手画脚,弄得好不心烦。只好随他们两人去瞎指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这边的孔明定好妙计,准备要草船借箭十万支。
一日,大雾锁江,对面无法相见。孔明道:“天助我也,时机已到。”
孔明早已命鲁肃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此时鲁肃得令出发。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要迎战。曹操觉得不可贸然出击,只命弓箭手射箭以做防卫。
可是蔡、张两人却觉得:大雾天出战,是水军大忌。对方却反其道而行之,必有猫腻,不如静观其变。
曹操听闻,不做评价,只淡然道:“依你二人所言。”其实曹操淡定的外表里面,却是翻江倒海般。但又觉得两人所言不无道理。
这边见曹营那边毫无动静,便不住地摇旗呐喊,谩骂曹营的人皆是缩头乌龟。蔡、张两人心中更是笃定了,而毛、于两人却是按捺不住,总想跃跃欲试。想在他们得令后的第一次作战中崭露头角,奈何被蔡、张两人强压着,无法施展抱负,心中不由恨得牙痒痒。
到了最后,鲁肃未讨得一支箭,见天色已晚。只好收兵回营。孔明在周瑜面前大失颜面,心中大叹:蔡、张两人果然有些智谋,若能为我所用,或者除去二人,何愁不破曹营。
而毛、于两人却为错失良机懊恼不已,便在曹操耳边嘀嘀咕咕,说蔡、张两人贻误时机,白白丢失了挫败敌人的机会。曹操听了,这正好戳中心中的痛处,心中愈加怀疑恼怒两人。
一天,有人报蔡瑁有一远亲来访,原来此人正是孔明派来劝降的。
这边蔡、张两人正犹豫不决之时,毛、于两人早就探得情况,向曹操禀明了一切。
曹操大怒,立刻传蔡、张两人,大喝道:“你两做的好事,休怪我无情。”话毕,当见刀起刀落,蔡、张未及开口,便成了刀下鬼。
这边,孔明听了,仰身大笑:“曹贼果然中计。”这厢边周瑜闻听,不免恼怒,暗想:本来是我定下的计谋,兜兜转转倒变成了孔明的功劳。真是可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