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出于何种缘故,儿时的记忆里除了春节和清明,对于其它的传统节日没有丝毫的感觉。春节自不必说。清明节因为要祭拜先祖,祈福后代,不可不诚,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传统习俗上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年复一年,自小参与和文化熏陶,实际的感受和脑海里印象就比较深刻。
对比起来,其他节日似乎要惨淡的多,至少我们家是这个样子的。少时在家的十数年,似乎从来不过春节和清明两个节日外其他的节日。只是有时候,那一年,父母好端端的从街上买一包绿豆糕或是粽子,才知道今个是端午节;买了月饼,那就是中秋节!
现在想想,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对于世世代代祖祖辈辈永远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来说,其他的节日所代表的内涵和风俗与他们的个人阶级基础,生产生活的实际相差甚远的缘故吧。它们永远高高在上,五谷不分,不食人间烟火。因此,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保留于名称,而没有实质的内容和具体的表现,仅仅成了食品的代名词。
所以说,三十年的生命历程里,对于其他节日感受几乎寥寥。但有一次的“端午”却格外的不同,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那年也是麦忙的季节。家里的麦子已经收割,碾场,扬场完毕,等着下午太阳再晒晒,就可以把饱满干净的麦粒装袋或入柜了,。除了扣除公粮,那是一家子半年的收成。对于刚从饥饿线上刚刚走过来的农民来说是何足的珍贵。
想想马上到手的实成,大人们心里是愉悦的;想想相当于割麦,装麦,碾场,扬场,那个高强度的劳动和炽热炙烤,肮脏,麦渣扎咬的恶劣环境,比较轻松的劳动和合宜的温度,我们是高兴的!
三四点钟的阳光依然灼烈,似乎不把所有的活物烤熟不罢休。蔬花草木,一个个耷拉个脑袋,蜷缩着叶子;鸡猪狗牛,一个个都闷不作声,躲藏在阴凉的角落里。鉴于下午的劳作,母亲早早做好饭。我们一家四口坐在前门楼下,慢腾腾的吃着饭。时间毕竟还早,关键是太热了,半碗面就一身汗。
吃着聊着,一位同村的大叔急走了过去。父亲忙着打招呼,问道:吃了没有?这么急忙干撒去?
唉……吃撒嘛。收麦去,雨马上来了,呼雷响呢!
听着大人的聊天,我深深的不屑。这么好的太阳,怎么可能下雨?现在才收麦?真懒,我们家都剩下晒了!
可是,父母的反应却与我不同!他们看看天,又听了听,马上放下筷子就向场畔奔去。看着父母的阵势,很少茫然。我和弟弟便赶紧收拾,就在那个功夫就见西边的天空一坨大大的白色蘑菇云正在不断的上下翻滚,面积在不断的扩大。等我们收拾完,才发现云朵已经占领了整个天际,而且已经变成了乌黑色。
黑色的云朵不断下压,下面的空气变得越发的沉闷和酷热。看样子,却是是要下雨,这些人怎么都成神了?这个天怎么说变就变了呢?刚才还碧宇蓝天,没有一丝云彩,这会儿已然乌云密布。这一切不过在短短的二十分钟完成了,已经远远的超过我的认知和想想。
但那个时候,光想那个是没有用的。我急急的跑到西边的屋子,把家里大大的塑料布折叠好,蹬着自行车就往场畔飞奔。到的时候,父母把麦子快搓成一个条堆。只是,这个时候,豆大的雨点正一个一个往下砸了下来,已经能问道雨滴侵入土地的泥腥味道。把塑料布交给父母,他们赶紧盖好,我才帮忙尽可能的把麦子往塑料布下收拢。等我们把麦堆刚盖好,已经是大雨倾盆了。
回到家里,衣服已经湿透了!母亲给我换好衣服,父亲坐在沙发里说:嗯,今天表现非常不错。今天,是端午节,天晴了,去小卖部买包绿豆糕和香槟,我们庆祝庆祝!
那个时候真不知道,父亲不知道为什么要表扬。觉得那不是应该的吗?一门心思想都钻到绿豆糕和饮料了。在哪个贫穷和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些东西对我们这些农村的小孩子的吸引力有多么的强大啊……
后来,才意识到父亲为什么要表扬和买绿豆糕和香槟庆祝,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儿子长大了,懂事了。
只是他老人家高兴的有点早,我后面干的蠢事可多了……
不过,它却是我生命里面唯一记住的一个端午节。无关屈原,无关龙舟。
网友评论